中新网北京8月9日电(上官云) 9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学者陈平原新书《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在北京举办首发式。陈平原透露,这本书原本预计收录五六篇文章,但最终删掉一部分,“留下来的文章内容比较连贯,并且对问题的分析也很明确,有助读者阅读时思路通畅”。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一书,借助对档案、报道、日记、诗词、著作等不同史料的仔细辨析,讲述了抗战中“中国大学内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战时中国大学的精神风貌。在陈平原看来,这是部学术作品。虽然配上了不少老照片,但不是以“图文并茂”为目标。
“我在编排书目的时候,把相关照片放在各章后边,供读者品鉴。”陈平原解释了自己的思路,“既是尊重图像资料,也有着小小的算计:让读者一口气读完一章。因为按我的阅读经验,过分精美的‘图文书’,往往导致文章气势中断、学术深度丧失”。
抗战时期烽火连天,读书人在这个时候如何生存?大学教育如何发展?陈平原在书中也给出了研究角度。他说,相对于其他研究者,自己会比较关注战争时期“人”本身的状态,比如读书人的心灵、所作的诗文等等。
“书中的四篇文章都可以对照阅读。讲述了中国大学内迁的历史、提到了西南联大的朱自清、吴宓等八位教授……我希望能够通过对不同史料的仔细辨析,跨越虚构与写实的鸿沟。”陈平原介绍,也希望通过此举,让当年的“大学精神”重新焕发光彩。
虽然如此,但《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也并非全无遗憾。陈平原坦率地说,全书写作过程中,有一些得意的地方,也有一些失落的地方,“在讨论这段历史的时候,如何描述现代文明向西部的转移、西部的民众如何跟现代文明对话等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对于陈平原的新书,嘉宾储朝晖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在他看来,全书对文献的收集相对来说比较整齐,写作角度略微感性,“这样一来更有可读性,也更能引发读者思考”。
“总的来说,我谨以此小书,来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陈平原郑重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