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福州8月26日电(记者刘可耕)“历尽劫波经籍在,正谊致用皆相宜。”26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中新网记者来到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探访抗战时期福建省抢救保护古籍的史迹。
据介绍,闽省图书馆创立于清宣统三年(1911)4月,以清末福州鳌峰、正谊等大书院旧存的典籍作为基础馆藏。1938年,全面抗战开始,当时的省立图书馆(今福建省图书馆)奉令在姚大霖带领下迁往闽北的沙县,馆藏图书(包括古籍)随之迁移,借沙县城东姜家祠、徐家祠和范家祠三座祠堂为临时馆址。由于运输困难,书籍在搬迁过程中受到一定的损坏,在战时人员减少的情况下,随迁的工作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对书籍进行整理和修复,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包括古籍在内馆藏图书的基本完整。
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图书馆仍极力重价征购各地县志,时常在《福建时报》刊登“省图书馆重价征购县志”、“本馆征购闽志启事”等广告,还以较为优厚的价格向私人藏书家征购图书,力图齐备保存闽省文献。今天,省图书馆里仍保存着经历抗战峰火的这批古籍,记者就有幸得见钤刻有“福建鳌峰书院藏书”章的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本《十三经注疏》等善本古籍。
现居福州、萨家后人90岁的萨支唐老先生回忆说,萨本栋1937年7月1日被教育部任命为国立厦门大学第一任校长,仅一个礼拜“七七”卢沟桥事变即爆发,萨本栋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做出厦大搬至鼓浪屿、后又迁至龙岩长汀的重大决定。
学校从当年12月24日起分批迁移,古籍图书等跟随首批师生员工搬运,排除万难终于全部安全运抵长汀。1938年厦门沦陷后,厦门大学被日寇据为军营。萨校长审度形势,及时迁校,避免了古籍被抢掠一空或化为灰烬。正如萨校长曾说,“图书一项,实为大学命脉之所系”,这些古籍在战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汀厦大学风纯正、学术氛围浓厚,被认定为战时国内最完备的大学之一。
当日,记者在特藏部还见到了抗战期间出版的《抑快轩文集》,该部副主任许建平介绍,是书的出版人黄曾樾(1898—1966),福建永安人,早年毕业于法国里昂大学并获文学博士学位。1943年夏,黄曾樾在福州得何振岱手抄福建清中期学者高澍然的《抑快轩文集》文115篇,又承诸友好抄寄56篇,去其重复得161篇。
当时日军已侵占福建沿海,黄曾樾随福建省政府迁至永安,接连不断的空袭,让经常护着文稿避趋山洞的黄曾樾担心文稿毁于一旦,因此更坚定他校印流布前代闽贤文集的决心。
1943年夏至1944年秋,黄曾樾编辑完成《抑快轩文集》上下二卷,在友人的襄助下,自己出资出版了《抑快轩文集》。黄曾樾于抗战危难之机,个人捐资抢救暨出版古代闽贤著作以保护古籍的举动,令后辈肃然起敬。
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郑智明表示,抗战时期,闽省图书馆界许多前辈和社会贤达奋不顾身,勇护国家宝藏的事迹可歌可泣,如闽图萨兆寅“行李乱抛何所惜,一肩乡献愿能担”,厦图余超“携卷避凶顽,完璧终归赵”,福建师大黄曾樾倾资出版闽贤著作,厦大萨本栋、三明学院王秀南组织抢救、保护高校图书馆古籍等。
“今年5月初,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启动“抗战时期古籍抢救保护重要事例征集”活动,短短数月,活动共收集到来自24省区、直辖市共45家单位的61个事例,从中遴选了40余个,福建省的多个事迹也收编其中。福建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全省图书馆参加此项活动,对于推动福建抗战史料的收集整理,促进优秀典籍的传承与保护,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图书馆界献给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郑智明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