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众之声 > 内容

虎头要塞:“二战”战车在此止步(图)
发布时间:2015/8/30 23:30:41   作者:佚名   点击:

苏联红军与抗联官兵一道在虎头战役中向猛虎山阵地进攻时的情景

虎头地下要塞指挥部遗址

藏匿于百年老树树根下隐秘的要塞入口

  ◎王远昌

  1945年 8月15日至2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后的11天里,在中苏国境线上,在乌苏里江的中国一侧,2000余名日本关东军国境守备队,凭借着一处号称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巨大地下军事要塞,还在同抗日联军和苏联红军进行着殊死战斗。天空中飞机轰鸣,陆地上炮火连天,山体下的要塞工事里硝烟弥漫尸体成堆……其激烈残酷程度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少见的。这场本来不应该在8月15日后,还要攻守十余天的战斗,以日军的最后覆灭为终结。虎头,成为“二战”最终落幕之地。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东北沦陷了14年。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同时,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发动全面的反攻。

  1945年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 8月2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在虎头结束。

  重镇虎头 日军构筑“东方马其诺防线”

  虎头,位于中国东北部边陲虎林市东部65公里处的乌苏里江畔,与俄罗斯达里涅列钦斯克市(伊曼)隔乌苏里江相望。日军侵占前,它是虎林县城所在地。这个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小镇,无论是从“二战”的终结之战,还是1969年3月发生在这里的珍宝岛自卫反击战,都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战略位置。

  站在虎头镇“乌苏里江第一塔”眺望,乌苏里江水绕虎头镇而过,由江畔向北、西、南伸延,虎东山、猛虎山、虎啸山等山丘,组成了连绵起伏的丘陵群。靠近乌苏里江地带山势较为平缓,丘陵起伏不大,是中国东北部边境最易登陆的地带之一,也是进入腹地的捷径便道。隔江伊曼市又恰是前苏联远东最大的军事要冲,工业重地伯力和海参崴的中心,西伯利亚铁路的咽喉。日军侵占这一边境重地后,将它作为把守后方、掠夺并且运送资源返回日本、进攻苏联的桥头堡。

  为达到长期占领东北、完成对苏战略进攻的准备,实现在远东扩张范围的野心,日本侵略军于1933年完成哈尔滨至虎头段军事铁路的修筑,并于1934年春,开始在虎头镇乌苏里江沿岸大规模开掘建造地下军事要塞。该要塞投资和规模庞大,设施先进,结构复杂,军事部署强大,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当时日本关东军认为,它是依战争需要和近代先进技术相结合而修筑的巨大杰作,胜过法德两国相互在莱茵河畔修筑的“马其诺”和“杰克福里德”两个要塞。日陆军总部自评其为“北满永久要塞”、“东方马其诺防线” 。

  “永久要塞” 军火给养塞满了所有仓库

  现已挖掘整理出的文物资料及中日俄参战人员的回忆录证实,虎头地下要塞始建于1934年,至1939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但联络各阵地的警备公路网及军官宿舍等地下辅助性工程,还有地上军事设施如机场、防坦克进攻设施等全部完工是在1945年。日军投下了近十亿资金,先后动用了十余万的中国劳工,调动大量的日军技术人员和4万兵力。

  要塞施工布局是先挖竖井和山底下横向开掘同时进行,在地下连通形成蛛网状隧道,分上、中、下三层,最上层也距地面十多米,最下层距地面近百米,窄处仅容单兵通过,宽处可以进汽车、坦克甚至是巨炮。隧道、竖井、内壁,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厚度都在3米以上。

  整个要塞以猛虎山为轴,成扇形列阵沿边境地区拉开16公里的战线。猛虎山是整个要塞的中枢即指挥中心,它自身由 3个小山丘组成,每个山丘底下都有工事相连,周围是难以通过的沼泽地带。中猛虎山要塞最深处就像一个大楼的办公区,设有指挥所、将校休息室、中小型会议室、无线电信室、电台总机室、发电所等。现步行在要塞的通道,可听到哗哗的排水声,棚顶若干换气孔、通风孔等至今保留完好。

  虎头要塞内所有的仓库里,都塞满了粮食、被服、弹药和燃料,足以供应一万名士兵的三个月给养。要塞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时,关东军组建了12个步兵和炮兵中队组成第四国境守备队,约8000人,进驻虎头要塞阵区。1941年,守备队进入全盛时期,官兵达 1.2万人。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南方战线溃退,为挽回败局,从1944年初开始,抽调关东军开赴南方战场,虎头要塞兵力减少到 2000人,改编为日军第十五国境守备队。

  血泪之地 修筑要塞的劳工惨遭迫害

  从始建的那天起,整个要塞工程的施工始终都是在戒备森严的状态下进行的。据镇里的老户回忆,当年日军用红涂料在要塞区边缘洒个大红圈,当地曾有一刘姓农民误入圈里砍柴,日军用刺刀将他挑死后焚尸示众。圈外附近路口、河口均派兵把守,并派特务不断搜查抗联及苏军情报人员。沿江更是高度戒备,居民全部迁走,日军昼夜沿江巡查。阵地内日本军人也要持关东军司令特发的通行证,参与要塞工程设计的日本人放回后经常遭受宪兵审查。

  进入要塞挖掘的劳工一部分是战俘,一部分是“浮浪”(日本人对无业游民和农民的称呼),主要来自辽、吉、黑三省及山东、安徽等地,以强征伪满报国队、诱骗等手段,押上几天不停的“闷子车”(有通风口没窗户的铁制闷罐车)运抵。他们由日本技术人员监督,被蒙上眼睛带进地下工程现场,在那里承担一条走廊或一个房间的施工。

  1940年前后修筑过要塞的幸存劳工孙同修老人,老家在山东郓城,17岁闯关东时从沈阳被招到虎头,当时只知道来此挖山洞,被投入到警戒区想逃已迟。他曾回忆,施工现场的劳工200个人一个工棚,每天日出前3点就被“把头”打起来出工,晚9点收工,来往少一个人也不行。

  日军对劳工采取的手段非常残忍,参加要塞施工、后来趁停电逃脱的余晟怀老人回忆:“在虎头挖山洞,穿得像日本道袍,吃的是粗面干粮、咸盐豆,喝清汤。冬天干活冻得受不了就用水泥袋子把两条腿分别包裹上,又冷又饿又累,我那里干活的每天都能死三四个。”

  为防渗透出密情,施工进入尾声时,日军将这些劳工一批批杀掉。虎头要塞幸存的日本士兵冈崎哲夫,在《日苏虎头决战秘录》书中叙述:“昭和18年(1943年)某日,要塞施工完工,日军举行庆祝竣工的宴会,将俘虏劳工人员集中在猛虎谷的洼地里,用酒肴欺骗劳工说犒劳他们……进行到高潮时,一些人似乎察觉到不妙,惊恐地跳了起来想逃离洼地,在一片吼叫和杯盘狼藉中,突然重机枪喷出了火舌,宴会场顿时化作血腥的屠场和尸体的堆积场,日军守备队立刻将洼地填平。”

  中苏联手 遏制虎头要塞构筑

  日军在1932年进行哈尔滨至虎头的军事铁路施工时,就引起了东北抗日联军的警觉。抗联七军、五军,从要塞始建的那天起,便与苏军默契配合,不断地派遣情报人员,破坏扼制军事工程顺利进行。

  家住虎头的老地下党李连生曾介绍,他与几位中苏军事联络员,在当时的国境线上负责收集日军构筑要塞的总体布局、进展速度等各种前沿情报。1938年8月抗联七军得知大批劳工在修日本兵营和地下军事要塞时惨遭迫害的消息后,冒死展开解救。挑选30名精干战士,趁夜色潜入日军工地,第二天外围派两个连兵力接应,解救出 200多名劳工,其中70多人志愿参加了抗日队伍。

  为偷袭苏联,日军在修筑要塞同时开始挖掘穿过乌苏里江底直达苏联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部的地下隧洞。当隧洞修过俄罗斯境内伊曼河时,洞内突发大水,把这尚未修成的要塞通道永远淹没在乌苏里江下,这是抗联第七军里应外合,与苏军合力爆破的战果,使日军的军事阴谋在即将瓜熟蒂落时“流产”了。

  被抓来的劳工懂技术的人不多,日军需要大批的瓦工、木匠等手艺人。3名从苏联迂回到虎头的地下党王柯巴、刘国昌和李松春,便以“手艺人”的名义渗入到虎头地下要塞外围给日军“干活”,他们探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随着日军实施“拉网”战术,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于1940年秋命令虎林境内的抗联部队,除少数同志留下进行敌后斗争外,大部分分批突围,于11月2日安全转移到苏联境内整训。1945年 7月19日奉中共中央之命时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的李克农、伍修权乘飞机抵达前苏联,与苏军商讨解放东北的事宜,后派经苏远东军特训的第10先遣队空降到虎头东麓,将沿途侦察的情报电报给总部,为苏军炮兵轰炸虎头要塞提供了准确的射击位置,使苏军在进攻时伤亡降低到了最低点。1945年8月,抗联部队与苏军一同出征虎头,参加了消灭日本法西斯的最后决战。

  激战18天 虎头要塞终被炸毁

  1945年8月8日,苏军通过中苏、中蒙边境,对盘踞在中国的日军发起全线进攻。苏日双方炮火划破了虎头地区的夜空,苏空军派49架伊尔-4轰炸机,在50架歼击机掩护下,对虎头要塞日军炮兵各中队进行两个小时轰炸,并切断虎头至内地的铁路和公路。

  8月10日,苏35集团军第264师第1056团、1058团等向纵深推进,为攻占虎头镇和码头发起5次冲锋,双方展开殊死搏斗,最后攻下虎头镇及码头,并在我国境内军事力量的呼应下重新标定下一轮打击目标。

  8月12日以后三天里,苏军又发起第二次总攻。空陆呼应,以优势兵力和火力对日军火炮阵地及要塞设施进行毁灭性破坏,其中陆军在坦克的掩护下,进入日军阵地与其展开白刃战,双方死伤惨重。

  截至8月15日,苏军已占领了近一半山顶,但由于日军洞内防范严密,大量日军仍凭借坚固的地下地上设施反抗。曾参加过虎头战斗的日军山西荣少尉的日志记载:“8月15日接近中午时分,收音机收听到东京广播,那是天皇的电台播音,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时,战斗司令官大木正大尉怒斥道:混蛋!关掉收音机!哪里有什么陛下广播,分明是削弱友军战斗力的谋略。这句话使整个司令部及士兵挣扎到最后,直至葬送几乎所有官兵的性命。

  8月18日,苏军为减少兵力和军备损失,派被俘的原日军虎头港务局长毛利和当地的关帝庙里的崔老道(地下党员)一同赴要塞内劝降。副官中野利一大骂毛利是“叛徒”、“卖国贼”,并拔出战刀劈死了毛利。尽管日本投降了,且作为上级指挥机关的关东军已解除了武装,但只有虎头国境守备队,仍然宣布继续战斗下去。

  8月19日早晨,占领了东猛虎山顶,并在那里设置前进观测哨所的苏军,疯狂地动员了所有可以投入作战的一切装备。炮弹无休止地爆炸,无数的巨大块状物和断片被高高地抛向天空,虎头周围一带笼罩在旋风般的爆炸声中。

  上午11时,苏军先进武器“喀秋莎”机关迫击炮登上了猛虎山军用道路,每台可将36发巨大的迫击炮弹连续发射,引爆了几处日军存放炸药和炮弹的地下掩体。以后一周的时间里,苏军猛攻不停,同时占据各山顶,寻找井口、气口和暗堡暗道,采取逐个洞穴清理的战术,投放装满数包炸药的麻袋、汽油等,使要塞接连崩塌。

  就这样山顶上的阵地一个个攻占,山底下的隧道一条条被炸掉,大批日军官兵被永久地深埋在地下。8月26日下午3时左右,虎头要塞的最后一伙隐藏洞里的残兵,即守备猛虎山中部一座山丘(中猛虎山)的日军守备队炮兵二中队被全歼。

  至此,虎头激战18天,“北满永久要塞”被炸毁,由于工事的坚固,日军的垂死挣扎,使中日苏虎头战役成为长时期的反复争夺战。日军被歼约2000人,53人被俘;包括维诺格拉格夫少将在内的1490余名苏军官兵为攻克虎头献出了他们的生命,而多年里为抗击虎头要塞日军而战死的抗联官兵总数至今没有考证准确。

  铭记历史 虎头要塞今成专题型博物馆

  从2000年开始,中日虎头地下军事要塞联合调查团,多次对要塞区展开大规模调查研究,现地面机场、铁路运输线、炮台碉堡、交通渠道、出入口等军事设施基本查清,与原日军地面军事设施布局网络图完全吻合。

  为了铭记沉痛的历史,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组织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开掘和清理虎头地下军事要塞主阵地猛虎山段的地下穹窖,现已挖掘、修复加固3800多延长米,并在遗址之上修建了展示侵华日军罪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的专题型博物馆“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

  目前,虎林文物管理所的人员,正在对70年前的侵华日军地下要塞进一步挖掘清理中。

  如今要塞区域植被繁茂,穿行其间,会发现隐藏在树丛中的枪眼,偶尔还可看到树枝中的铁盖,其下是很深的竖井,通往各隧道,竖井下百米深的尽头设有陡峭的楼梯,楼梯左右设有暗堡,隧道内可看到嵌有钢铁的台座,安装了粗大的螺栓和螺母,可固定火炮和机枪。地表上曲曲折折的交通壕,与设在各个角落的出入口、瞭望所、反击口、暗堡等相连。

  由原国防部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碑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纪念碑”,巍然屹立在猛虎山山顶最高处,碑后侧两个车轮状构件,象征着战争的车轮被正义的力量阻挡在中国虎头,“二战”战车在此止步。蓝天白云映衬下,绿树花草环绕中,碑上手托和平鸽的少女铜像,在日光照耀下银光闪烁、庄严祥和。

  本版供图/王远昌

上一篇:卢沟桥事变之前 日本已秘密测绘西安军事地图
下一篇:美国母亲曾致信西安市长 寻找在华失踪的飞行员儿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