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维权行动 > 内容

万喆: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人”
发布时间:2015/9/11 23:26:39   作者:佚名   点击:

  最近,联想、HTC、汉能等企业先后公布财报,宣布将进行裁员,凤凰网也宣布了一项裁员计划,引起许多猜测。裁员之所以更容易引起大众关注,是因为相对宏观经济的各项指标数据而言,就业水平与普通人的生活更为息息相关。

  其实,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劳动力吸收增速放缓是必然趋势。但是总体而言,由于中国人口增速也在放缓,而且许多行业的裁员源于前些年大规模扩张造成的冗余,因此中国市场尚未有大规模“失业”危机之忧。

  但是,就业水平仍然是社会发展必须特别重视的关键指标。我们也应注意到,从2014年开始,全球裁员的消息就没有间断。欧美各大银行在2014年裁了约6万个职位。科技企业也不甘“落后”,有消息称,IBM将裁员11.8万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过去对外贸及外来投资依存度较大的模式而言,世界经济低迷也将给我们带来不小的压力。加上中国的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有适应期阵痛带来的下行压力。虽然我们内生动力仍然不错,但也不可忽视内外双重可能存在的压力和隐患。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必须稳健有序地实施改革,同时,积极保证和提高人口就业水平。但提高就业水平,不应该只是机械性地“增加”,而应是富有弹性的多层次“预备”。转型升级的根本,是人的转型升级。这意味着,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如何提升人力资本的素质禀赋,如何建立适应当前市场需要的人才梯队培养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劳动力低技能、低收益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加上所谓人口红利的减少,提升劳动力技术水平已经成为提高生产力水平、产业进步和个人富裕的关键。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不只是增加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应包括提高整体基础教育的规范性,提高普通人受教育的便利程度,提高高等人才教育的实质素质。

  此外,随着近十年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新旧行业的兴衰日新月异。而我们的人才培养、教育、培训等机制并未能跟得上市场变化的步伐,无论是观念、教材、师资等方面都有不少与现实相当脱节的状况。而有些所谓的高等教育培养,又流于表面,升格的只是文凭,培养目标反而变得既不“高等”,又不实用。培养人力资本,决不能短视,目标和定位应该要清晰,应当包括立足市场,进行多层次的市场适应性人才梯队建设。(作者是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上一篇:评:中印等新兴经济体须合力应对危机
下一篇:李克强妙喻“四梁八柱”支撑中国经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