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维权行动 > 内容

许维鸿:中国经济去杠杆???_Ngb@w
发布时间:2015/9/11 23:26:40   作者:佚名   点击:

  中国宏观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对经济体内过剩产能和库存的金融去杠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识。

  我国整体经济增速下降,一方面是去杠杆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则引发了国内外金融界对中国银行体系坏账问题的担忧,甚至开始怀疑人民币存在大幅贬值的可能性。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通过存量资产和金融投资的结构调整,实现宏观经济去杠杆,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如果没有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世界经济不可能这么快就走出低谷。但是,以“四万亿”为代表的投资计划,给了地方政府通过金融市场举债融资的渠道,也给了国有企业大规模扩张的空间,最终带来了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去杠杆挑战。因此,中国经济去杠杆“主战场”,就是各级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存量债务化解和盘活,最终重新释放经济的增长活力。

  地方政府债务去杠杆的工作,自2014年已“润物细无声”般地陆续展开,包括更大规模的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务发行试点、政策性银行的存量债务置换、创建省级资产管理公司等,而其重头戏无疑是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核心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机制改革。

  市场化的PPP项目模式,是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方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积累了大量可借鉴经验。但是,中国在公共服务领域缺少有经验、品牌化的民营公司,可行性财政缺口的计算也是对政府和企业的新课题;更具挑战性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已经习惯了基础设施项目“一言堂”式的管理,即便不考虑既得利益,PPP项目的诸多流程,让一些部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也给PPP模式全国范围的推广带来阻力。

  比起地方政府的金融去杠杆,各级国有企业的资产证券化之路,在经历了最近两个月股市剧烈调整后,可以预料将更加艰辛。当前,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企业治理制度,把传统上国资委“管人、管事、管资产”模式转变为“管资本”可能会是让国有企业焕发蓬勃生机的一个努力方向。毕竟,企业才是社会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源泉,而微观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型升级,也是中国宏观经济避免空心化的基本保证。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是求解中国经济的金融去杠杆,金融市场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改革的核心——通过建设新三板市场、区域股权市场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降低国有企业间接融资比例、提高证券化程度,是实体经济金融去杠杆的最佳路径。利用互联网技术,统一的全国性金融资产交易平台,也会为地方PPP模式提供更加高效透明的融资平台,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形成地方政府低成本融资的良性循环,激发地方官员改革的内生性动力。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经济去杠杆将是一个至少持续三到五年的过程,我们应对其保持“耐心且执着”的态度,对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充满信心。中国社会已经从一个投资性社会,迅速转型为消费型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潜移默化地发生,强劲的消费升级动力和十三亿人口巨大的内需市场,使得中国具有巨大的战略腾挪空间,应对国内外的经济周期挑战。(作者是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上一篇:李克强妙喻“四梁八柱”支撑中国经济
下一篇:英媒:中国不能只是NagIQc??v?~???~ 须快速转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