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晚报——
新闻提示
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相关部委将从今年9月起开展为期一年的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其间,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景区,各地原则上不出台新的上调门票价格方案。
2007年国家发改委曾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价格调整频次不得低于3年。此举本意为限制景区票价,让游客“玩得起”,但几年过去了,“逢三必涨”几乎成为规律,每到长假、小长假前夕,全国各地的风景区就开始想方设法上调门票价格。2007年至今,景区门票价格“屡创新高”,一些5A、4A景区门票动辄数百元。
一方面,景区价格高涨大大增加了人们的休闲度假成本。例如,要是想去看看长白山天池,那么门票加上环保车票,三口之家就要花上将近900元。更令人郁闷的是,现在很多景区都把山门修建得离停车场很远,景区内不允许私家车行驶,于是乘坐景区环保车就成了“标配”,车票的价格也是每人动辄十几元甚至数十元。
另一方面,景区高收费也给人一种“圈地”的感觉——名山大川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名胜古迹都是老祖宗留给所有炎黄子孙的宝贵遗产,凭什么景区管理者“据为己有”,设置“售票窗口”一路抬高门票价格呢?
诚然,景区建设、维护需要人力、物力成本,但是如何维护、建设到什么程度,却有可能导致“门票成本”的天差地别。
例如,在最大程度上维持景区的“原生态”,仅仅修建步行小路和简易公厕,那就只需要极其低廉的成本;反之,如果给天坑、大山装电梯、修索道,在瀑布上游筑坝修建电控开关,还要大拆大建修起五星豪华公厕和休息室,把登山的路全铺上木质栈道,而且景区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也要高于当地平均水平……那么,即便景区门票三年一涨,也还是会面临“成本压力”。
这一次,发改委、旅游局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治理整顿工作,终于让广大游客拍手称快。据报道,A级景区乱涨价将面临降级处分,这显然会对“钻钱眼”的景区产生一定的警示效果。此外,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管理的景区,将开展定价成本监审,这样的举措,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景区的涨价冲动。
不过,涨价涉及到“真金白银”的利益,所以景区门票禁涨令会不会“禁而不止”还有待观望。拿乱涨价降级来说,景区有可能不涨门票,但是搞出个“园中园”,或者通过调整环保车、索道的价格“变相涨价”;至于“成本监审”,则如上文所说,如果不给景区定一个装修标准和工资福利标准,那么其运营成本就很难真正地降下来。
要遏制景区门票上涨,最重要的或许还是理清景区的产权。像是三山五岳、少林武当、长城故宫之类的地方,和人造的游乐场截然不同,应属全民所有,而景区管委会之类的部门则仅仅相当于“物业”。所以,这些地方绝不应该用来盈利,而是应该全部免票或者仅仅收取最基本的维护费用。这些景区的运营、维护账单以及门票收支应该实时向“业主”公布,要搞什么贴瓷砖、装电梯之类增加运营成本的项目,也应该召开听证会并且在网络上征求意见,看看“业主”同意不同意。
再有20多天就是国庆长假了,转转神州大地的名山大川,对于国人而言无疑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个时候,真不应该有景区门票涨价或变相涨价这样的事来扫兴。 本报评论员 庞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