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战马》是一场发生在观众眼前的魔术。纯手工制作的马偶“乔伊”,在舞台上完全由三位操偶师操纵,不借助任何电子自动设备,只凭借操偶师精湛的技术,却仿佛是有灵性的生物。随着剧情的推进,操偶师如在观众眼前“隐形”了一般,这些“马儿”看起来是活生生的,它踱步、小跑或狂奔,它低头吃草,用嘴轻碰自己的前蹄,甩甩尾巴跑起来;它感受到轻松与愉悦,危险和不安,观众也都能在同一时间接收到这些信息。于是,观众开始为“乔伊”牵肠挂肚,担心它是否能学会犁地,是否能在战争中生存下来,更为它是否能与主人艾尔伯特相遇而捏了把汗——完全忘了它不过就是一些木材和纱布制成的艺术品,一切不过是观众的想象力作祟。而这正是木偶剧无与伦比的魅力。
在由英国国家剧院与中国国家话剧院联合制作的舞台剧《战马》中文版中,所有的木偶都出自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的艺术家之手。该剧团1981年由亚德里安·科勒(艺术总监)与巴兹尔·琼斯(执行制作人)成立于开普敦,《战马》是他们三十多年舞台实践所到达的顶峰。他们的木偶剧让操偶师与木偶融为一体,为木偶注入生命与灵魂,并与台下的观众发生真实的情感交流。
在《战马》中文版于北京首演期间(演到10月31日),掌上乾坤木偶剧团的艺术家、该剧中文版制作人李东以及中文版演员等人接受新京报采访,为我们解释这匹重约108斤的“战马”是如何“演戏”的。
1992年
角色发展
小马驹乔伊看起来没有成年后的乔伊那么灵活,但它也是由三位操偶师操纵的。掌上乾坤的木偶全部由手工制作,没有采用任何电子自动设备。艺术总监科勒钟爱这些由人来控制的简单机械,他们为不同的动物制作独特的机械装置,因而每一个木偶都是独一无二的。
演员训练
最初的训练,操偶师将注意力集中在让木偶踱步、小跑、飞奔等。踱步由右前腿、左后腿、左前腿和右后腿的顺序,小跑则是由两腿齐动。飞奔被拆分成六个动作。经过几周的训练,这些组合动作开始变得顺畅。
尾巴
马的尾巴代表它的感受,同时也是他执行重要动作的信号,尾巴需要非常灵活。所以在材料选择上,用的是一种无纺布,用高密度聚乙烯纤维制成,它拥有均衡的物理特性,厚度薄、重量轻、不易变形、柔软平滑等。尾巴是通过自行车刹车线管来控制是处于下垂还是摇摆状态。
骑马者
马上的演员和马下演员需要确认后才可上马,并且要跟随马的律动。马身上有一个地方可以坐,而且只能扶住金属部分,不能扶藤条。尽量不要连续在马上超过3分钟。
耳朵
马偶的耳朵是最精细的部位,科勒指着马说,“周围人发出声音,马的两个耳朵都可以朝向不同的声源。如果它的耳朵朝向前方,说明它感到放松,而如果耳朵转向后方则说明它觉察到危险,准备战斗或逃跑。它的听力非常好,能听到很远的地方”。
操纵马耳的运动是通过操纵头部的操偶师来完成,“他的手中握有一个类似自行车刹车手闸的控制器,上面有三根控制杆。弹簧很轻,可以很容易操纵,且耳朵可以分别动作”,科勒说。
眼睛
曾在黑龙江当知青时与马朝夕相处的濮存昕说,马的耳朵相当于他的眼睛,眼睛的位置长在两侧,因而视觉只是参照,把它牵到镜子面前,它没什么感觉。马的视线范围受限,但战马“乔伊”的眼睛却是它全身上下最“真”的部位,这清澈透明的眼睛是由树脂制成的。
负责头部
演员站在马偶外面,通过一个操纵杆来控制耳朵、脖子等头部部位。其中耳朵部分,通过橡皮圈带动轮轴旋转。
负责后腿部分
演员也是需要肩负马偶的重量,他手握操纵杆,像拿着滑雪杆似的控制马的尾巴和后退。
负责中心部分
演员站在马偶里面,控制马的前腿和呼吸。
科勒介绍,真实的马实际上呼吸的动作并不明显,因为它是胸部向外扩张再收缩来呼吸的。“设计的时候我想,是不是该让操偶师用手肘来控制马的胸部向外扩张,但同时他们还要控制前腿,我意识到这不太可能。但呼吸又很重要,所以我发明了一个‘骗术’,让马的呼吸变成上下起伏,操偶师可以通过膝盖就能控制,而观众也不会对此有疑义,因为上下起伏比两侧的运动要更容易看见”。
1994年
声音
木偶可以感动成年人
我们始终认为木偶是可以和戏剧结合成为木偶剧的,木偶也是一种重要的戏剧语汇。我们持续的工作,一点一点地让观众接受木偶不只是给小孩子看的,它也具备感动成年人的力量。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们在这个行业里缓慢地耕耘,一步步接近《战马》,直到《战马》改变了我们的处境。作为操偶师和制偶者,我们穷尽一生都在与主流戏剧的权威进行着抗争,因为人们不承认木偶剧在戏剧领域中的地位,我们为此不得不付出艰难的努力。对我们来说,《战马》的成功也有理由使其他的木偶艺术家坚信,他们的工作在戏剧领域同样是值得尊敬的。
口述:亚德里安·科勒(掌上乾坤木偶剧团艺术总监)
2000年
民间技艺可以得到重生
《战马》就是一部话剧,只是里面有一个角色是动物,用了偶的表达方式,在戏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带给我们启迪。中国是历史文化丰富的国家,尤其有丰富的民间艺术,但我们缺少一个转换。像南非的木偶艺术家,从事这个技艺时不是一个简单的手工作坊,他们跟很多当代艺术有结合。传统技艺与当代审美的碰撞,只有符合当代审美的才能被今天的观众接受。
另外《战马》的成功,英国国家剧院的平台也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在南非,在自己的作坊里也很难被发现。我也会顺着这个思路去考虑有什么民间技艺可以为我们所用。比如中国的舞狮特别精彩,但是只是在民间庆典里存在,没有进入到艺术领域。但我也看到,当这些民间技艺被激活时,它也会得到重生。
口述:李东(中文版制作人)
■ 背景故事
“战马”进化史
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制作的木偶风格的形成与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密不可分。“当我们开始做这种木偶的时候,还完全不流行,也没什么人关注,我只是一个诚恳的学生在自己学习。我非常喜欢南非木雕,它是一种非常美丽的表现主义的雕塑,而我们做的木偶是带有一点欧洲风格的,是具象派和自然主义的。但我们保留了木偶粗粝的质感,让它摸起来不是很光滑的”。当掌上乾坤受邀与肯特里奇一起工作时,科勒一开始是把木雕做得很光滑的,“是威廉鼓励我去保留木材原本的粗糙,我们后来合作了木偶剧和动画电影。他对我说,他希望木材有更独特、强烈的质感,这使我们逐渐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但科勒表示,这次的马偶设计中并没有用到很多木材,“因为马太大了,用很多木材会很重,所以这个马最后呈现出的是一个抽象的造型,用到多种材料,坚固而灵活。这次的马看起来跟我们以往做的很多木偶都不大一样”。
1992年
“乔伊”腿部的机械可追溯到1992年与著名艺术家、导演威廉·肯特里奇合作的《高原上的沃伊采克》。剧中有一只可以抬起前腿的小犀牛,犀牛的关节是通过控制杆和滑轮操纵的。
1994年
剧团与肯特里奇再度合作。这一年的《浮士德在非洲》中木偶狗的控制则更多样化。而《战马》的联合导演汤姆·莫里斯正是看到了这部戏,才记住了掌上乾坤。
2000年
《黑猩猩计划》中的主要角色要求极其灵活的前臂和手,所以在故事中,家养的猩猩教会野猩猩如何使用标志性的动作语汇。为了让猩猩露出牙齿,头部的控制系统也变得更为复杂。
2004年
在《高头大马》中有一只长颈鹿木偶,不仅个头大,重量还较为轻便。为了方便让操偶师能在木偶内部进行操纵,剧团的艺术家和工匠们设计了手杖结构的操纵柄,并用透明网眼制作长颈鹿的皮肤让操偶师可以看到外部环境。这也是为什么采用了这样抽象的、没有皮毛的架空结构,而战马“乔伊”也延续了这个设计。
2004年
C06-C0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所有图片均来自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官网
新京报制图/师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