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班级群,老师为何不愿加?”昨天本报刊文提出的这个疑问,立时引来不少教师和家长的热议。在各方陈述理由之后,矛盾的焦点则又集中到了“如何规范班级群”“如何让班级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
在连日的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九成以上班级建有家长微信群,其中绝大多数会把班主任拉进群里成为“重量级人物”,但“裙子”大多是由热心的家长或家委会负责人担任。相比较而言,高中、中职校建家长群的要少许多,这或许是与高中生独立性更强了,家长要参与孩子班集体的活动已经少了空间、能力和有效性有关。然而,也有校长表示,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他们在交友、恋爱、升学、择业等方面更需要家长的指导和点拨,这时如果能充分发挥家长群的作用,倒不失为一个好途径。可惜,大多数家长等孩子上了高中就变得“超脱”许多,除了考试成绩,几乎很难与孩子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如果真要转移到微信平台上,要么是吐槽要么就会无话可说。这也是当下家庭教育面临的一大尴尬。
普陀区太山新村幼儿园园长吴莹,针对现在大家议论的老师要不要入群的问题说:“可以加入其中,但群里的讨论要把握度,老师一般不会轻易发言,建个群仅是发发通知,也是作为了解家长想法渠道之一,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与方法。”
不过也有家长向记者表示,每天浏览家长群往往会有“三怕”。一怕老师在群里贴“大字报”,公布测验成绩差、没有背出课文、没有默出单词的学生名单,这会让部分家长觉得很没面子;二怕个别家长不顾别人感受乱发炫耀贴,尤其是到了节假日,带着孩子满世界飞的感想、照片充斥群里,还有的会时不时贴出自己的孩子又考了什么级、又拿到了什么获奖证书等;三怕有些好事家长特别是全职妈妈动辄“自发”组织活动,或郊游或聚会或庆生,去了吧,无非也就是吃吃玩玩聊聊的“老三篇”,不去吧,又怕在班级里给其他家长留下不合群的“怪物”印象。
能否给家长群立个规矩或由家委会订个“微信平台守则”,成了许多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愿望。在教师一方看来,微信群不能无限制地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来秀说:“一个教师有心有力可以在能力范围内做到你认为做得最好的,哪怕无限度放大你的工作范围,但是不能以此要求每个老师都这么做。我们有职业的操守,但也不要无限地延伸老师的工作职能。我们也有情绪的涨落,八小时外我们需要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只有把自己打理好了,把生活理顺了,教师才能以良好的职业角色进入工作状态,那样才是真正地善待这份工作,善待学生和家长。”
在上海师大工作的杨老师,孩子正在上小学。她说,在建群前家长不妨与老师做一番沟通,也可以在家长会上提出这个问题,大家商量一下如何给微信群制订一个管理办法。有时,家长在群里提个问题,老师很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及时回复,此时家长不要心生误解,要理解和宽容,真有急事可以私信或电话联系老师。还有,部分特别喜欢群聊的家长或共同话题比较多的家长,也可以自己另外建个群,进出自由,这样的群聊也不至于让其他家长反感、让老师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