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中美交流从文化上的“常识”入手,自然就会生成一种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据报道,国家主席习近平22日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会举行的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讲话中,习近平提到了自己对《联邦党人文集》、《常识》、《老人与海》等美国“经典”的阅读和体验经历,提出“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
习近平此言,投射出了当前中国政府和社会对待外国文化的真实态度,也为如何看待中美之间的文化“常识”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潘恩通过《常识》为美国社会埋下了自由的种子,也成就了《独立宣言》;杰斐逊等美国建国者们,则通过《联邦党人文集》汇集了各种各样的治国智慧、并凝聚成为为后来者一直珍视的宪政原则。这些书在美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这也是习近平在美国演讲中提及的原因。
这些书目中所体现的一些主权在民、民主自由的思想,以及展现出来的政治智慧,虽然是美国社会独特历史和国情的一部分,但已经不只是美国专属的文化内涵,而是变成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比如政治生活中如何洞察人性、如何防止权力滥用、如何提高政府效能、如何保障人民权利等,已经成为现代政府政治运作中的标准化原则。
习近平在演讲中所呈现的这份书单,也说明,中美之间其实有很多的文化“常识”。这对于国人来说,将有利于大家更加客观地看待美国,而这种来自文化上的对话与沟通,也有利于美国人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国,认识到中国与美国在地球村时代也有很多共同的信念。
近年来,中美两国社会的文化接触正在越来越“亲密”。中国每年有超过两百万人赴美旅游,四五十万留学生赴美读书。美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甚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但另一方面,美国社会中还有很多人,对中国的认知显然与时代相脱节。
对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美国社会不缺乏认同。尤其是在政府层面,培养一批在不同行业、能够说汉语并且理解中国文化的美国人几乎“关乎国家利益”。但某些美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的印象,依然停留在那个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这也有必要强调中美之间的文化“常识”。
而习近平在演讲中所提到的几本书,在美国有着广泛的社会认知度。这样的演讲就能够拉近听众的距离,而获得听众的好感。这就是用美国人能听懂的方式来介绍中国,以此拉近美国人民与中国之间的心理距离。这其实也是一种“软外交”。
当前,正如习近平所言,中美“再次来到关键的历史当口”。放眼长远,从青年人抓起,从草根处着手,中美两国社会可以有更深入的了解。其实,不仅仅是习近平主席,《常识》、《联邦党人文集》、《老人与海》等著作在中国也有很多普通读者。在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更多美国人也应该像中国人努力了解“常识”等书一样,去了解中国文化的本原。从文化上的“常识”入手,彼此形成更多认同,自然就会生成一种与“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