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济南11月12日电 题:山东百余人寒衣节追思“逝而未已”的逝者
作者:曾洁 程吉童 沙见龙
12日是农历十月初一,是中国传统祭奠日寒衣节,连日重度雾霾的济南最低温已降到6度左右。山东济南的文化陵园福寿园内雾气迷蒙,伴着低沉肃穆的乐声,前来祭奠的人们手捧鲜花蜡烛,低头默哀,祭奠先亡之人。
寒衣节当天,福寿园迎来了百余名特殊的追思者。他们均是向社会捐献遗体、器官和角膜的逝者家属。医学工作者称这些逝者为“逝而未已”的人。
遗体捐献者家属缓步走进捐献者纪念广场,分别向器官角膜捐献纪念碑和遗体捐献纪念碑三鞠躬。他们将手中蜡烛放在红十字架周围,随后走向刻有自己亲人名字的石碑奉上鲜花,并在亲情卡上留下寄语,表达追思。
杨澄树双手颤抖地抚摸着丈夫高钰华的名字,多次忍不住热泪盈眶。“我儿子是医学工作者,他说现在医院极其缺乏用作解剖的遗体。老伴儿主动要求将遗体捐献出来,就是为了给医学发展做出贡献,并呼吁更多人参与到遗体捐献中来。”杨澄树说,高钰华2010年与济南市红十字协会签订捐献协议,并在去世后捐献了自己的遗体和角膜。
2015年9月刚去世的97岁捐赠者路传荣是目前山东遗体捐赠者中年龄最大的女性。寒衣节当天,她60岁的儿子董宝路前来祭奠,他告诉中新社记者,路传荣是普通工人,10年前就决定“百年之后”将自己的遗体捐出。“母亲态度很坚决,我不能做不孝子,当时无奈同意,今天来到追思会,我懂了母亲的心。”
作为接受志愿者遗体捐献的受益方,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刘晓光表示,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医学科研和教育的发展,解剖对遗体的需求确实非常迫切。“每得到一具自愿捐献者的遗体,我们都会万分珍贵,细心处理,制成标本,全面应用。”刘晓光说,遗体捐献志愿者是“逝而未已”的伟大的人。
追思会当天,遗体捐献纪念碑增刻29人,器官角膜捐献纪念碑增刻189人。济南市红十字会事业发展处长周蔚说,人们从接受火化到乐于捐出遗体、角膜和器官,这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巨大变迁。她坦言,上世纪90年代初此类现象就已存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是捐献主体,而从21世纪初起,捐献行为向社会各阶层扩展。
山东省红十字会公布数据显示,山东遗体、角膜和器官捐献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2014年遗体实现捐献人数比2013年同期增加167人,2015年比2014年同期增加216人。截至2015年10月,遗体实现捐献人数为1013人。角膜捐献人数也同样出现“加速度”增长态势。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冥阴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与春季的清明节、上巳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四大“鬼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完)
上一篇:合肥“gT?v?efN?^ ??eS Fd!n N?v?W^?`
下一篇:北京肖公庙旗杆石“消失” 原是被妥善保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