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金锋
8月27日,在2014年上半年清远市经济社会发展通报会上,市委书记葛长伟指出,八项规定以来,有些领导干部从以前的“胡作为”变为“不作为”,并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整治领导干部不作为现象。
可以这样说,“不作为”是一种隐性的“乱来”,因为它有普遍性,其危害的后果丝毫不亚于“乱来”。而且风气所及,各种形式的“不作为”也已十分普遍。这些“不作为”背后往往有多重原因,行政腐败、不同部门的职能交叉、工作人员的傲慢和私心等等,往往是想整治也无从下手。
很长时间以来,有些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当官的只要不贪污、不受贿、没有生活作风问题、没有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就是“好官”。地方官员满足于现状,不干事、不作为,会致使当地经济停滞不前、远远落伍于人;单位部门官员不作为,容易产生社会矛盾甚至更大的隐患,后果堪忧。
为什么不作为现象会一直存在?关键是长期以来对“不作为”者缺乏严厉的追究、处罚机制是主要原因。对于这种腐败形式,不但缺乏认定办法,更缺乏追究机制。而追究机制的缺位,使目前无论是“乱作为”还是“不作为”都难以及时地予以制约和制止,而这反过来又加剧了“乱作为”、“不作为”的蔓延。
不作为最大的恶果是违法行为的普遍化,不把违法当事的管理心态,促成了违法现象的发生。就在今年6月,清城区美好居小区保安在6名出警辅警面前,被人围攻暴打受伤,这就是不作为的表现之一,最终清城区检察院将这6名辅警以涉嫌玩忽职守罪移送该院公诉部门审查起诉。
一言以蔽之,要真正解决领导干部不作为,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等根本利益,就必须建立健全对公共权力者进行有效监督、追究、奖惩的机制,迫使他们必须在其位而谋其政。
据悉,清远下一步将对领导干部不作为现象进行严厉整治。笔者建议不妨采访暗访监督全覆盖的方式,邀请检察部门、纪委、媒体和市民代表兵分两路,一路暗访行政审批,另外一路暗访公共服务。对待暗访结果要及时通报,督促被点名存在“作风雾霾”的部门知错就改。
值得指出的是,对于“不作为”现象应该尽快制订出能够对号入座的“清单”,比如哪些问题该查没查、该管没管,都应十分清晰明白,一旦出事,也都可以据此倒查到某个部门乃至某个具体的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威慑力,整治行动才能有效。
针对政府部门不作为,国内某地一位市民想了个主意——把一面“行政执法不作为奖”的锦旗送给相关单位负责人,搞得该负责人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尴尬透了,想必清远的领导干部也不想遇到这么尴尬的事吧?当然,尴尬是小事,丢了乌纱帽或者被追责,那就是摊上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