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凤翔县古称“雍城”,是历史上秦始皇先祖们的建都之城,前后历时290多年,有迄今发现的东周列国时期埋葬诸侯国君及其陪葬者的最大陵区。记者今天获悉,秦雍城秦公陵园第三次考古调查和钻探获得重要发现,新发现并探明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公陵园,从中发现5座大墓(有的是车马坑),同时发现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在这座编号为14的陵园中央,发现一座南北向的“丰”字形三室大墓。专家称,这一首次发现,打破了秦国国君陵墓东西向分布的传统规律。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亚岐研究员告诉记者,过去在雍城总面积近21平方公里的秦公陵区,曾发现陵园13座、大墓44座。加上此次发现,雍城秦公陵区共发现陵园14座、各类大墓49座,秦公陵区的总面积已扩至36平方公里,成为目前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陵区面积最大、陵墓数量最多的一处。
“新发现的南北向‘丰’字形三室大墓,增添了秦公陵墓形制上新的类型,打破了秦国国君陵墓东西向分布的传统规律,为研究秦陵制度发展乃至中国古代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田亚岐说,在过去发现的秦国国君陵墓中,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2座秦陵均为东西向的“中”字形;凤翔县秦公陵区44座陵墓均为东西向,平面分布有“中”字形、“甲”字形、“目”字形、刀形和圆形5种;西安市临潼区韩峪乡秦东陵的10座陵墓中,也只有“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3类。
据了解,新探明的14号秦公陵园位于凤翔县城东南约4公里处的村庄之间,西北距秦雍城遗址的城址东南隅1公里,西距南指挥村的秦公一号大墓约7公里。
新发现的这座秦公陵园,探明有内、中两重兆沟环围,有5座大墓,居中的大墓M45形制特殊,南北向、“丰”字形,南北全长242.7米,东西最大宽度56.8米,总面积达6019.34平方米。M45的东南和西北方向各发现一座东西向的“中”字形大墓,其中M47面积2009平方米,M49面积1061.91平方米。在M47、M49的右前方,分别发现一座面积1132.7平方米的“凸”字形车马坑和一座面积466.46平方米的“目”字形车马坑。
整个陵园外围的中兆沟为不规则的梯形,东西最大长度520米、南北宽度490米。陵园西南1200米的高地上发现一处大型建筑遗址,瓦片堆积面积有2400平方米,这里发现大量板瓦、筒瓦、回纹方砖等,还发现“橐泉宫当”筒瓦残件。
田亚岐表示,根据墓葬形制和墓上采集到的陶瓦标本,初步推定14号陵园的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而大型建筑遗址的时代上限应在战国,下限不会晚于西汉早期。他认为,这里可能就是历史文献中多次记载的“橐泉宫”的所在地之一。
田亚岐告诉记者,此次发现的建筑遗址,结合《史记·秦本纪》附《秦纪》“夷公葬左宫”、《汉书·刘向传》“秦穆公葬雍橐泉宫蕲年观下”等记载,可以初步认为,在凤翔秦公陵园内,除陵墓和墓上建筑外,应当还有“橐泉宫”、“左宫”等宫殿建筑的存在,而这些宫殿建筑究竟是传统意义上的宫殿,还是冠以宫殿名的陵园附属建筑,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橐泉宫当”或许能为寻找并确认秦穆公墓之所在提供新线索。 (驻陕记者 韩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