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群全景。
墓砖上精美图案清晰可见。
出土的瓷器上仍有紫釉残存。
韶关仁化发现南北朝至唐朝年间古墓群 出土大量墓砖和瓷器
广州日报韶关讯 (记者卜瑜 通讯员祝向恩、肖惠姬、谭玉玲摄影报道)一整片占地面积辽阔的古墓群,沉睡于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的一座小山之下。千年来,人们在此种树耕田,谁也没想到,在这片农地之下竟然深藏了21座横跨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古墓。
墓外:墓砖组成“彩虹”
昨天,记者来到了距离仁化县城30多公里的东光村。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专家们正在一片片或方或长的考古发掘坑中忙碌。雨后的墓坑中积满雨水,大部分墓室已被发掘清理完毕。
在其中一座墓室中,一座古老的券顶如彩虹般从黄土中飞跃而出。与周围狭窄的墓室相比,这座古墓显得较为宽敞。专家告诉记者,该墓室长约8.8米,宽约2米,是古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墓室。
墓内:陶瓷透出贵气
本报记者跨入墓室中,只见一块块大小形制近乎一样的青砖在没有明显黏合物的作用下,从墓室两壁向上砌筑,最终形成一个半圆拱形的密闭空间。尽管千百年来的风雨洗刷让穹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但剩余的墓砖仍牢牢地契合在一起,呈现一道半圆的彩虹状券顶。满身的泥泞,仍无法掩盖墓砖上精巧的纹饰。一道道呈回环状的菱形大小相间。在一堵墓砖保持较完好的墓墙前,墓砖的图案又变成了玉带扣金钱般的美丽图形。
由于年代久远,大量的墓室中都已经没有先民骸骨残留,也没有发现带有文字的碑记。但从种种迹象分析,墓葬群的主人很可能是南北朝至唐朝年间在此生活的民众。
据省考古所专家介绍,在仁深高速公路此路段动工前,文物工作者们就先期进行了调查,在东光村附近发现这处怀疑有古代墓葬群存在。今年9月上旬,文物工作者们开始对该处进行了发掘。截至昨天,专家们共在21座古墓中发掘出了约50件古代陶瓷器具。有些墓室发现的是一整套包括碗、杯、碟、壶在内的陶瓷用具。历史的烟云抹去了陶瓷原本光滑清亮的釉色,显露了古朴的灰白本色,但在斑驳间仍有部分呈紫红色的釉色显存,依稀透出几分华贵的气息。
对研究粤北湘南商业民俗意义重大
为何会在这个小村庄中发现数量和年代跨度都如此之大的古墓群?专家分析称:“这里距离湖南只有十多公里,古代可能曾经是一个人流商流密集之地。”古墓群距离锦江直线仅有约1公里。尤其是两条锦江支流城口东河、西河在附近汇合后,流经东光村后于恩口处再汇入仁化县锦江河。毗邻两河一江交汇处的东光村无疑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地。
据当地学者考证,东光村所在的城口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它随着南齐年间仁化县的设置而兴起。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曾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如今在镇口圩镇老盐街仍保留的古秦城遗址扼湖南通往广东的隘口,一直到清末前都是岭南北上的主要通道和连接珠江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古通道。
据仁化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片古墓葬群的发现是该县近年来最大的一次考古发现,它证明了仁化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经是一个生产繁荣、商业发达的古城。这些横跨1000多年前到1500多年前的古墓及其出土文物,对于研究南北朝至唐朝年间粤北和湘南地区商业物流往来、生活习俗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