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0日电 每年开发上百种新产品,奶粉、液态奶生产线昼夜满负荷运转,物流车排队等候装货……2016年以来,伊利集团延续了产销两旺的势头。业内专家认为,伊利集团坚守品质信条、坚持创新驱动、坚定走国际化道路的经验和做法,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
《人民日报》:伊利“智造”放心奶12月19日,人民日报介绍了伊利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经验,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特色鲜明。
在当天的《人民日报》要闻版上,刊登了新闻报道《伊利“智造”放心奶》,提出唯有更丰富的产品、更优质的服务,才能更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为此,伊利打好科技创新牌,深耕农业供给侧,致力于为中国百姓提供安全放心高品质的乳制品。
同一天人民日报还刊发了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的署名文章《防止市场资金“脱实向虚”》。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金融资本之间的关系,并指出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确保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不仅是应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而且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
针对企业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章提出,要坚守品质信条、坚持创新驱动、坚定走国际化道路。同时,在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要特别警惕部分市场资金“脱实向虚”,通过资本运作扰乱实体经济信心,干扰实体企业健康发展。
央视《新闻联播》:伊利以品质赢信任12月18日,中央电视台核心栏目《新闻联播》和财经频道的《经济信息联播》也报道了伊利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经验。
其中,《新闻联播》播出了新闻《伊利:以品质赢信任》。节目指出,品质是企业立身之本,创新是企业动力之源。伊利集团在发展中,始终以品质为信条,以创新为动力,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打造更安全、高品质的乳制品。
节目介绍说,伊利的原料奶全部来自规模化、集约化的牧场,从源头上保证奶源质量。截至目前,伊利共投入约135亿元用于奶源升级与建设。在全国拥有自建、在建及合作牧场2400多座,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在奶源供应比例达到100%,居行业首位。
“不创新,无未来”。在立足品质的同时,伊利集团不忘创新发展。在乳业研发创新领域,食品安全早期预警系统是重要的全球性课题。2014年,伊利集团联手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同建设了中国乳业目前为止规格最高的海外研发中心——欧洲研发中心。同年,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达成“共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协议”。该项合作成为中荷建交以来两国合作的首个体系化食品安全项目。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表示,通过这些举措,伊利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高品质的乳制品,并带动了整个产业链转型升级。
在同一天,央视财经频道的《经济信息联播》以《一包牛奶的诞生:从原料到成品质检竟达1000多项!》为题,从奶牛养殖、原奶运输、牛奶加工、出厂质检等牛奶生产的产业链全过程出发,全面介绍了伊利推进全产业链供给侧改革的经验。
新华社:伊利引领乳业供给侧改革新华社在12月18日刊发了新闻通讯《伊利引领乳业供给侧改革》。通讯指出,国家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伊利集团,是国内规模最大、产品最全的乳制品企业,实力稳居亚洲乳业首位、全球乳业八强。近年来,伊利加快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和食品安全水平,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有力带动了我国乳业转型升级。
新华社报道从“把创新精神融入企业基因”、“扎牢食品安全篱笆墙”、“引领行业更高更强”三个维度,总结了伊利供给侧改革的经验。报道指出,伊利的举措既能支撑其未来的发展,又能释放出产业协同效应,为我国乳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注入了新活力。
业内专家认为,伊利的经验和做法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只有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新动能,才能真正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