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1月19日电 (记者 冯志军)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甘肃官方19日启动《甘肃省志·文物志》编纂工作。承载着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始祖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等印记的大批文物将通过此“活”起来面世,并与公众“互动”。
当日,《甘肃省志·文物志》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兰州举行。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表示,《文物志》就像一扇窗口,透过它能够在方寸之间领略甘肃文物的多样风采,体验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聆听丝绸之路上的文物故事,感悟一代代文物工作者无私奉献的心路历程。
这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形式。马玉萍说,编纂《文物志》有利于系统梳理陈列在甘肃大地上的遗产、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和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取其精华集中呈现给公众;更好地服务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遗留下来的文物遗存非常丰富。境内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6895处,世界文化遗产7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31处。2013年初,中国官方批复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马玉萍说,《文物志》作为基础性的地情资料和代表性的文化典籍,体现着文化软实力,在资料保存、学术研究等方面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肃文物资源丰富多样,优势和特色十分突出,如敦煌学、简牍学、长城学等显学具有国际影响,国内外对《文物志》的问世早已望眼欲穿。
根据计划,二轮重修的《甘肃省志》将于2018年底全部完成并正式出版。马玉萍称,决不能让《文物志》成为“烂尾工程”,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前两次编纂工作为此次全面重启《文物志》编纂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准备、工作借鉴和有益经验,加之近十年来一系列最新的文物调查数据,有助于提高《文物志》相关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