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 缘何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
大寒是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适逢年终岁尾,短短十几天里,就有腊八、尾牙、小年、春节等传统节日。今年的大寒节气正好赶上小年。小年又称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等。在不同地区,过小年的日期也不尽相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主要是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地区则要更多一些,有的地方还在农历六月过小年。
“小年”与“祭灶”息息相关,早在《论语·八佾》中就有“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的说法。《汉书·五行志》中说:“灶者,生养之本。”它与饮食息息相关,关系民生,故列入官方“五祀”之中。
灶离不开火,所以它的主神是火神祝融,先秦时期都是夏日祭灶,取其热度相近,且夏历六月代表祝融的大火星亮度最佳。到了西汉,祭灶仍在夏天,直到今天,山东部分地区仍认农历六月初一为“小年”,即此风余脉。彝族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其实就是小年,亦祭火神,并祭田神等。
南方六月过“小年”有相当的合理性,因为自古这里粮食两熟,二三月播豆类和荞麦,六月正好成熟,相当于北方“一年”,所以逢半过年,即“一年打两春”。此外,南方还有一些地方阴历十月过“小年”,那是用楚历,楚以十月为岁首。
东汉时,祭灶改到腊月,因“祭灶”一度被皇家冷落,只在民间流传,当时传说灶神在每月最后一天上天,但究竟是哪一天,并无定规,为不耽误农时,东汉时官方将其归入“百祀”,安排在冬季农闲时进行。但此时“小年”规矩淆乱,有的地方认腊月八日,有的地方认腊月九日,有的地方认腊月二十四日。到了唐代,腊月二十四日的说法才渐渐固定下来。
宋代为彰显“正统”,官方一度将“祭灶”又改到立夏。元代因之,但始终未得到民间响应。到了明代,立夏、岁暮各“祭灶”一次。到了清代,顺治八年(1651年)之前还是因袭明制,此后嫌麻烦,统统改成腊月二十三了。
如今,南北方过小年的不同时间,正反映了小年节俗在历史上的演变。无论过小年时间如何不同,人们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是不分古今、不分南北的。
(本报记者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