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匠在民间”七夕民俗艺术展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举行
200余件民俗作品亮相七夕艺术展
昨日上午,“巧匠在民间”七夕民俗艺术展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举行,手艺人在展示面塑工艺。本版摄影/新京报实习生 陈婉婷
昨日上午,“巧匠在民间”七夕民俗艺术展,市民被唐娃娃吸引拍照。
昨日上午,“巧匠在民间”七夕民俗艺术展,手艺人在展示绢花工艺。
昨日上午,由首都文明办、通州区委员会、通州区政府主办的“巧匠在民间”七夕民俗艺术展活动,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举行。
活动现场,细腻如瓷的绢人牛郎织女、栩栩如生的面塑、灵动志气的国画书法、丰富多样的面花以及编织品,200多件极具民俗特色又带有七夕元素的手工艺制品、优秀书画作品亮相。
作为北京第六届“我们的节日·七夕节系列文化活动”之一,本次活动前期在网络发起“寻找民间隐藏的大神”征集活动,向社会各界征集民俗手工艺品、书画和摄影作品以及文艺作品。
艺术展现场不仅有网友票选出的“民间隐藏大神”,也有高手大咖。通州面塑大师等名师大咖,现场展示妙手匠心,笔墨丹青。
现场 1
面塑玫瑰供游客免费取用
憨态可掬的百子图、卡通版十二生肖面塑,是民俗艺术展现场的热门展位。
面塑,也叫面人,老北京也称其为江米人,是一种家喻户晓的传统民间艺术。其主要原料是面粉和糯米面,加入蜂蜜和糖,与各种颜料充分融合。柔软的面团在面塑师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现场展出的面塑,形象多样,既有取材自四大名著的人物,如诸葛亮、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又有卡通版的十二生肖,还有取自百子图的嬉闹儿童形象。
诸葛亮面部生动精细,眉宇间透着一股锐气。通州面塑大师杨帆告诉记者,面塑最难的一步就是“开脸”。开脸,即人物面部表情塑造,开脸开好了,人物就立住了。然后做人物身形,头身比例的把握又是另一门学问。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时值七夕佳节,杨帆特意制作了几十朵玫瑰花,供现场观众免费取用。
玫瑰花旁边,几对用面做成的鸳鸯颇为抢眼。这是面塑技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面花。面花是一种面食艺术,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一种“饮食文化”。制作者说,面点的颜色全是可食用的,都是用的红心火龙果、甜菜根、菠菜汁等来调色配色。
现场 2
牛郎织女人偶成现场明星
在昨天的民俗文化艺术展现场,一对制作精巧的牛郎织女人偶成为了现场明星,引得不少市民驻足欣赏。
策划师沙子呈告诉记者,这对牛郎织女人偶是为了参展连夜赶制出来的,采用的是濒临失传的北京绢人工艺。绢人是起源于唐代的中国传统工艺品,制作绢人要选用上等的丝、绸、绢为原料。经过雕塑、彩绘、制作服饰、道具等百十道工艺的精细手工操作,做成历代仕女和戏剧人物。目前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这项中国传统技艺也在改良创新。
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牛郎织女,现场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穆桂英与杨宗保的成对人偶,它们的面部和手部采用特殊石膏,细腻如瓷,凹凸有致,表情丰富。
记者了解到,如今的绢人制作可以在手绘的基础上,结合电脑3D建模,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可以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现场 3
寥寥数笔画完《柿柿如意》
正在现场作画的画家张宝霞,被现场观众里三层外三层围住。寥寥数笔,一株雪中的柿子树跃然纸上。一颗颗熟透的橙色果子,饱满盈实,如同一只只暖红的小灯笼,在风雪中摇摇欲坠,令人欢喜。
“中国人讲究事事如意,红红火火。”说话间,一幅《柿柿如意》已经完成。张宝霞说,中国人喜欢“吉祥”字眼,对带有吉祥图案的字画有着特殊情结,它们往往喻示着人们美好的憧憬和善良的祝福,借此带来希望和幸福。自己在中国传统国画的基础上改良和创新,更适合现代家庭的需要。她指向一幅紫色牡丹,“这幅画也叫一枝独秀,寓意紫气东来。”
另一幅国画葡萄图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张宝霞说,葡萄图寓意相当丰富。一方面,葡萄代表一种丰收的喜悦,寓意家庭和事业的双丰收;另一方面,葡萄图也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寓意吉祥和幸福。
新京报记者 许雯
上一篇:戏曲元素结合流行乐音乐剧《西厢》首演
下一篇:中外打击乐大师演绎“夏日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