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扬子晚报》报道,南京大学使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新生数据并通过“推荐算法”,量化评估兴趣爱好相似度,一次分配新生宿舍,让新生更快找到志趣相投的舍友。从阅读内容到音乐喜好,从线上关注用户推荐到线下宿舍分配,我们的生活的掌控权正一步步移交给“算法”。
“算法推荐”机制无疑是这个互联网时代一大便利工具。通过大数据的计算分析,算法喜用户所喜,恶用户所恶,“同仇敌忾”地为用户屏蔽那些不感兴趣的内容。这貌似节约了时间成本,却要注意到,算法对不感兴趣内容的屏蔽,减少了我们接触“新世界”的机会。
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以家庭为起点,以年龄为尺度,他的辐射范围慢慢变大,从最初的一间房子,到小区旁的公园,再到学校,到职场……这一步步走来,在每一个地方遇见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影响了对方,使彼此的生活轨迹互相交融。然后,人生因为这些不同的色彩,变得丰富,变得立体,变得充满新鲜感。正是这些未知的遇见,让我们接触到头顶这一方天地之外的那个“新世界”。
适当运用算法减轻一些繁琐的工作,是人类的进步。但是当算法过多的侵入生活时,却可能起到反效果。作息时间不同、个人卫生习惯等不同的人未必就会成为冤家对头,别忘了,在人生成长的修炼中还包括包容他人,包括改正自身缺点。小邋遢和小邋遢凑在一起,小洁癖和小洁癖凑在一起,双方都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无论对谁,最后只会形成极端。
算法为我们提供我们感兴趣的内容,却也在喜好与未知间,竖起一道屏障。当算法的使用从线上听歌阅读延伸至线下交友时,我们不得不警惕。一昧的依赖算法为生活谋取“便利”,最终只会是我们丧失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权却不自知。
文/帆小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