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饥荒的岁月里。一位叫郑清占的右派,私自从劳动的林场跑了,结果第二天被人发现死在一条小河边的沙洲上。就像一条死去的鱼一样,横搁在流水冲刷不到的地方。他到底是饿死的,还是因为跑到别处,被人抓住打死的,没人去深究。
“我”受命和其他两个人从供销社借了一副抬猪的架子,把他抬送回老家,“老郑不过几十斤的份量,抬起来并不吃力。”几个人一路问过去,到了村庄,“我”走到集体食堂门边问一个女人,没想到她正好是郑的妻子。“听到噩耗,她很镇定,没有哭,没有泪,只问清尸体放置地方,并且从蒸笼里取出三钵饭菜递给我们。”
……
这不是小说,也不是戏剧,而是当事人不加任何修饰的回忆。面对丈夫的意外死亡,死者妻子冷静抑或麻木到极致的表现,令我深感震惊。它让人再一次确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原本高贵的生命,真的卑微如尘土,如蝼蚁。
这里面的“我”,是已届耄耋之年的邓幼麟老先生,我的多年兄长邓卫的父亲。邓卫兄家乡湖南新宁与敝乡新邵同属一个地级市,一字之差,相距也仅百余里。从历史上看,明清之际,敝乡归属新宁五都。也因此,读到邓幼麟老先生的私人回忆录《半世沧桑》,我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在听一个熟悉的长辈讲述自己的风霜岁月。
但这本回忆录打动我的更主要的原因是,老先生丰富而坎坷的人生,向我推开了一扇时间之门,让我得以窥见更细微也更真实的历史。是的,真实是它最大的力量,它不是名人传记,不需要装饰,不需要各种忌讳,就像大地上的植物一样朴实,我相信,时间会证明,正是无数类似这样的笔墨构成了历史的真相。
老先生2岁失父,6岁进抗战遗孤保育院,8岁给人家放牛,12岁到店铺当学徒,15岁从军抗美援朝,22岁被打成右派……所谓家国,个人史即国家史,个人命运的每一个起伏,背后都对应着大时代的波澜壮阔。
02
《半世沧桑》收录了邓幼麟老先生母亲江勤铭的一张照片,令我印象深刻。 照片中,一位端庄娴静、气度从容的中年女子手握线装书卷,面向镜头微笑——那个时代,能留下照片的绝非寻常人家,果然,邓卫兄在该书的代序中写道,“祖母出身于大户人家,祖上是湘军名将江忠义,老家在晚清人才辈出,据县志记载,平息太平天国后,将官级的人物有一二百人。代表人物有湘军创始人江忠源、两江总督刘坤一、云贵总督刘长佑、上海淞江提督刘光才等人。江忠义曾署贵州巡抚,后改授贵州提督。卒后依总督例赐恤,赠尚书衔,谥‘诚恪’,立功地建专祠。光绪十一年,加赠太子少保。祖上的无尚荣光,到祖母这一代已经式微,但祖母断文识字,吟诗赋词,刺绣女红均在当地有名。祖父离家之后,祖母孤身一人与父亲相依为命,靠给人家做女红为生,当地人只要知道是‘宫保第的六姑娘’的绣品,不管懂与不懂,无不啧啧称奇的。”
“宫保第的六姑娘”——江勤铭
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词:世家。世家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绵延不息的文化物种,是它撑起了一个古老国度的文明厚度。即如江勤铭老人,哪怕家道中落,以女红为生计,但那种大家族 熏陶出来的教养与气质,一望而知。民国是世家的最后余晖,此后,它便被历史的洪流粗暴、无情地撕裂与吞噬了。
在书中,邓幼麟老先生还回忆了童年时曾到当地首富刘百斌家做客的经历,其母正是在这户人家做工。前文中提到的淞江提督刘光才,即是刘百斌的祖父。当年,刘百斌曾毫不避讳地跟邓幼麟老先生讲过,其祖父是一个“屙痢官”。说的是,刘光才年轻时嗜赌,因输光了钱财不得已而从军。不久后随军驻防广西,与太平军对峙。某天夜里,他无缘无故拉肚子,顺手从灶里抽出一根柴棒,一摇一晃当照明火把用。柴棒上的一粒火星飞溅到火炮的引信上,惊天动地一声炮响,把正摸上来偷营的太平军炸得人仰马翻。事后刘光才被记大功。自此他一路顺风顺水,福星高照,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
刘光才的传奇发家史,也使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族祖李臣典。他和刘光才是同时期人物,少年时以卖马草为生,常将卖掉的马草偷出来再卖,如是者三。后从军,效力于曾国荃麾下。因勇猛善战,首破天京城而被授太子少保——有说湖南自曾国藩训练湘军以来才开始人才辈出,刘光才、李臣典从乡村“无赖”一跃而成为朝廷悍将,当可为此说之佐证。
03
但就是这位草莽出身的“屙痢官”,于宣统三年告老回乡后,用邓幼麟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富而有仁,造福乡梓。” 《半世沧桑》援引当地地方志载:“光绪二十八年捐田租13000余担,园地 6亩,购长湖村乐度桥刘希陶新建公馆,创办斗光书院,又捐款在其家乡万象山创办青藜书塾……民国元年(1912),刘见乡邻常弃女婴,便放田租360担,在家乡兴办济婴局,生下女婴者,可向济婴局领稻谷3担、猪油3斤。姑娘长大出济婴局赠布一匹。同年又捐田租300担,设立养源义庄,凡60岁无依无靠者,由养源义庄月发稻谷3斗,死后安葬…… 每逢灾荒刘对贫苦人均施行平价粜粮,酌减田租,逢夏荒施粥,遇寒冬施衣。”
无论用哪一种标尺来衡量,刘光才都称得上是一个大慈善家。其孙刘百斌也继承了这样的家风,邓幼麟老先生在书中写道,“农村青黄不接,百姓缺粮时,他开仓施救,不图回报。要账房先生每天坐在那个地坪围墙门口,手拿佃户花名册,再由长工把谷子挑到现场。凡是佃户每人比非佃户多一倍的馈赠……他家门前来讨粮的人,或背口袋或挑箩筐,自早到晚川流不息。要是还不能接新,而他家存粮即将空库,便改施粮为施粥。这一切全由账房出面,他夫妇二人从不到现场去收讨人们的感激。”
在这里,邓幼麟老先生向我们提供了又一个正派乡绅的标本,还原了更真实的历史记忆。数千年来,正是许许多多这样的乡绅维护着富有温情的乡村伦理秩序。他们不是或者至少不全是后来宣传机器制造的恶霸财主形象。
1950年,刘百斌的账房先生被农会捉住,命令其交代主家财产藏匿之地,而此时刘百斌全家已不知去向。有说去了香港,有说去了台湾,有说被佃农请去避风,有说改名换姓去了大城市,甚至说去了深山古庵……照我分析,去港台的可能性更大,舍此别无幸免他途。就像敝乡有一大财主名李主一,其子为官居民国中将的李文,大陆易帜前夕,李文将老父接去了台湾,才使之得以颐养终年。
刘百斌全家在翻天覆地大变革来临前的“失踪”,在我看来,也许是他多年来救穷济苦所积攒的一丝福报。
04
接下来,历史的面目就不再那么温情脉脉了。毕竟,“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于是,1957年,时年22岁的邓幼麟老先生,因为响应号召对上级提了意见而被打成右派,被驱赶到崇山峻岭接受劳动改造;改造期间,有人因在厕所木板上写了一首打油诗“从前比你高,如今比你低;一旦时运转,再看谁的高”,由此酿成“厕所诗案”,多人受到牵连,其中一人被判处7年徒刑后死在狱中。
更令我心悸的是,在一次右派分子改造大会上,有人脱帽心切、立功心切,不断向上面检举他人的“罪行”,比如说检举某人攻击人民公社双季稻,“远看一片青,近看两三根;打又打不脱,痒又痒死人”,并备有记事本暗地里记下他人言行,随时检举——与其将其归咎于人性的卑劣,我更愿意相信,让人们相互撕咬的制度利维坦,这只接管一切的巨兽才是更可怕的。
邓幼麟老先生在书中多次写到他的“逃亡”经历,为了躲避抓捕,常常星夜翻山越岭;去投靠亲戚家,还要先行侦查一番,以防意外,读来惊心动魄。书中写道,“……到莫家山找老乡借宿。不意在这里碰上一位男到女方落户的小伙子,他今晚是来串门的,很健谈,对我似乎有点怀疑,我‘顺便’取出复员证给他看了,才免去许多麻烦。他告诉我新宁正在抓‘黑杀队’,到处有民兵放哨设卡,被他们怀疑上肯定要被抓去,说不定会被莫名其妙地处死。他举了几个大队为例,大队把全部‘五类分子’和‘二十一种人’抓来,放进用来保护红薯过冬的吊窖里,周围堆满成山的泥巴,只等大队书记一声令下,只要几分钟,上百条人命就得集体去见阎王。”
“黑杀队”这个名词起源于湖南道县,后蔓延到邵阳一带,其恐怖程度非言词可形容,有兴趣者可自行百度一下,当能搜出一鳞半爪。在这里,我能说的只是,邓幼麟老先生写到,那时,有人为了活命,故意去大街上写反动标语,借此被投进监狱,从而躲过了厄运。
05
在这里,我要再一次向邓幼麟老先生致敬。他在70多岁时学会了五笔打字,这本书长达30多万字,是他一个字一个字地从电脑上敲出来的。他在记录自己的历史,也不经意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让后人得以从报纸、杂志、文件、资料等之外,寻找到另一个为历史立此存照的证词。
致敬的另一个理由,是书中的一个细节深深打动了我——1970年,在所谓“三清三反”运动中,邓幼麟老先生遭到了无休止的批判。批判者穷追猛挖他的思想根源,问他为什么这么反动,要达到什么目的?
邓幼麟老先生写道,“反抗是没有用的。这是起码的经验,就是愤而自杀也不得消停,我绝不做这种赔本的买卖,我还盼着咸鱼翻身的那一天呢。”于是,有一天,面对又一轮追问,他冷冷地回答,“我想造原子弹。”
这样的回答,不啻在会场投放了一颗“原子弹”,炸出了一片死寂。过了好久才有人反应过来:“你造原子弹干什么?”
“我想毁灭全人类。”
他的潜台词是,你们不是在挖反动思想吗?造原子弹毁灭全人类,没有比这更反动的了。
虽然他说“反抗是没有用的”,最终他还是以这种另类不屑与戏谑的方式,完成了他的反抗。这样的反抗里,有勇气,有豁达,还有那么一点桀骜不驯。或许,它也可称为一种风骨。这样的风骨让人看到,那样一个时代,那一代人身上,依然有不曾消磨的坚硬骨骼与依然奔涌的血性。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5MjUxMDkyNg==&mid=2247483809&idx=1&sn=b82e07506d6407ea8a7532aa839292d9&chksm=fe1feb00c96862163cbac2ed5da4c41bfab6af5d164d621ad8b50577cc38a2d58dbc9dd81e04&mpshare=1&scene=1&srcid=&sharer_sharetime=1572039558736&sharer_shareid=b9fc2eafda78d9089be4c307dba6194b#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