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人道歉有多难?
2019-11-06 20:00
认识错误,是学会道歉的开始!
——张齐阿姨
▼
我们中国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的经典画面。
在公园里,一个正在学走路的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后边跟着的爷爷、奶奶急忙跑过去,孩子坐在地上哇哇大哭。
对于摔倒的责任,一定要找个事去赖,没有赖的地方也要赖到其它身上:“这破石头,把我们孩子绊倒,都赖它,别哭了乖宝”。
孩子淘气,爬桌子底下玩,起来的时候一抬脑袋磕桌子角上,爷爷奶奶跑过去一边安慰着孩子,一边还要拍打桌子两下:“让你磕我们孩子!让你磕我们孩子!”。
用推卸责任来拒绝道歉
说起来这是个乐子,但事实是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
它一个破桌子,自己又不会动,明明你自己撞它上面了,你赖人家干嘛?就算它摆的不是地方,那不也是大人摆在那里的吗!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不是为了哄孩子吗,孩子一听觉得好玩,他不哭了,那目的也就达到了。
其实这话没错,把责任都推给“桌子”了,没他的事了,他能不高兴吗?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把这个事情看得很重,他将其上升到了一种文化层面,用他的话讲叫做“推卸文化”。
马未都
“有事儿了先推出去,千万别找我,不是我干的。”
这就等于从小给了孩子一个非常不好的信号——出了事一定先把责任推出去。
如果从小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长大后势必会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
敢作敢当是一种优秀的品格,总推卸责任是不良的习惯。久而久之,道歉对于我们来说就变得越来越难。
道歉真有这么难吗?
我们社会上的“路怒”现象为什么特别严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习惯推卸责任。
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我自己没有错,所以谁也不可能向谁低头认错,最后导致一件很小的事情发展到大打出手的地步。
王朔
2007年,王朔曾接受一家媒体的访谈,当时他在私下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提到了杨澜和他老公吴征的一些八卦,不巧被一位记者听到了。
记者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料,没经过王朔的授意就偷偷登了出去,后来事情传到了杨澜的耳朵里,自然把王朔搞的很难做人。
后来王朔在参加《心理访谈》面对媒体的话筒和镜头时激动地表示:他之前关于吴征和杨澜夫妇的一席言论本属私下闲聊的范围,媒体不应该“挑事儿”,还多次重复“杨澜是我的偶像,我不希望她生我的气,经过这么折腾,我得向她好好道歉。”
而杨澜所在的阳光媒体投资也证实,王朔已经就此事向杨澜本人道歉,吴征和杨澜也表示接受并谅解。
王朔当着媒体的面,对着镜头向杨澜道歉,随后也想让那位记者向自己道歉,但对方却一直在解释,一直在推卸责任,一直在找各种理由,找客观原因,总之就是不承认自己做事欠妥。
经过了十几分钟争论以后,王朔放弃了这个想法,悻悻而去。
王朔
王朔走的时候大概心里在想,为什么让她道个歉就这么难?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明明自己做事有瑕疵,还是死鸭子嘴硬,死活不认,让你承认自己的错误就那么难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都会犯错,道歉没那么难以启齿,自己做的事情,为什么敢做不敢认呢?
在王朔看来,中国人都太小看了道歉,其实道歉能解决很多问题。
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王朔提到过两件事。
有一次是当年当兵的时候,他那时候还是个半大小子,在基地接电话的时候骂了一个老兵,结果对方让他等着,这时的王朔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等老兵找上门来,王朔主动走出来大方的和对方道歉,对方一下气就消了。
王朔
还有一次,王朔刚考下驾照在路上开车,并线的时候别了对方一次,险些造成追尾事故,结果在红绿灯处,对方怒气冲冲地走下车,一看就是奔着打架去的。结果王朔坐在车里不好意思地冲对方敬了个礼,对方立刻就没事了,转身回去了。
在王朔眼中,道歉不丢人,也不是没面子的事,做错事情勇于承认,才是有勇气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能有多大仇,如果是自己的问题,痛痛快快给人道个歉,谁还能跟你没完没了呢?
对于早年间郭敬明抄袭的事件王朔就曾公开批评过他不道歉的行为。
道歉是没面子的表现?
对于道歉的事情,马未都也曾说过:
“我小时候就不会道歉,也绝不道歉,最后都是被老师拧着去道歉的。两个人吵架,吵到最后经常是这两个人梗着脖子说‘我是不对,但你也不怎么样’。这就已经算道歉了。”
外国人就很会道歉,他们不会把道歉当作没面子的事,在他们眼中,道歉不分职位高低,也不分家庭地位,父亲跟儿子道歉,丈夫跟妻子道歉,比比皆是,张口就来。
马未都
但是按中国的传统,丈夫跟妻子,总认为男比女高一头;而父亲向儿子道歉,概率也很小,很多父亲可能一辈子都没和儿子道过歉,因为父亲在儿子面前就没有“错”这一说。
在公司里的上司也同理,为了保持自己的威信,很少能看见领导给下属道歉承认错误的,至多是一句“这事过去就拉倒了”。潜台词就是告诉你那已经是在跟你道歉了,你就赶紧就坡下驴别再不依不饶了。
马未都评价道:“这种推卸文化会导致我们严重缺乏反思精神,出了什么事一定都是先从别人身上找原因,自己永远不承担责任,怨天尤人,不是赖领导就是赖制度,总之先把自己摘干净再说。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走向文明的最大阻力。”
原文来自搜狐百度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