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济南11月26日电 (陈倩倩)“通过图书馆+书院这种模式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有力且稳定的方式。”26日,在济南大明湖畔举行的山东省尼山书院会讲活动上,几位传统文化学者对“图书馆+书院”模式的现代化新型书院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上给予充分肯定。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以刊藏典籍、教化育人、研究传播为主要职责的文化教育机构,在文脉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提出建设“图书馆+书院”模式的现代化新型书院,不仅能让更多人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在实质上也是图书馆性质的回归。
“在历史上书院就是个藏书机构,没有任何一个书院不藏书,图书馆推出书院非常恰当,是一个相得益彰的模式。”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认为,古代的书院承担着图书馆的任务。当下,在图书馆设立书院正是对传统的回归,也是两者功能上的有益结合。
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志民言辞犀利,他认为目前存在一些社会风气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传统和信仰的缺失,所以要通过新型书院的形式加强对传统文化中礼、义、仁、和的弘扬。
对于新型书院办学的具体操作模式,学者们从体制、资金、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见解。颜炳罡认为,要吸取历史上书院在办学过程当中“官民结合”的经验,吸纳社会人力、资源来管理和服务,更提出了成立尼山书院基金会的设想,以吸纳社会资金。
“增活力,顺民意,接地气。放活体制,让百姓参与进来,结合地方文化,让百姓真正明白齐鲁文化的精髓。”王志民对书院建设的原则如此总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