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恰6月19日电 (陶拴科王道荣)每天下午,在乌恰县波斯坦铁列克乡多来提布拉克村委会都能听到孩子们阵阵朗读声和欢快的笑声,“China(中国)、I love my country(我爱祖国)……”小山村里来了位美丽的“女老师”,吸引了孩子们和乡亲们的目光。
这位乡亲们口中的“女老师”就是乌恰县人社局住村干部陈玲。今年2月28日,26岁的陈玲进住这个维、汉、柯多民族聚居的乡村,成为新疆第二批“访惠聚”住村工作组的一员。在这里陈玲辅导了近50名各民族的孩子,成为村子留守儿童的知心姐姐。
6月中旬,陈玲走进多来提布拉克村买买提伊明的家,两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无人照看,一脸泥污的孩子正在生火做饭。
“爸爸出去打工了,我和弟弟就像没有翅膀的小鸟……”11岁的木合塔·斯迪克用生硬的汉语向陈玲说着自己的不幸。听完木合塔·斯迪克的讲述,陈玲的心一阵疼痛,把兄弟俩紧紧搂在怀里,轻轻的抚摸着他们的头说:“孩子别怕,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你们的姐姐。”
在随后的入户走访中,陈玲慢慢了解到,由于外出务工、夫妻离异等原因导致全村有近50名孩子放学后无人照看。牧区的孩子放学后没有课外学习班,与羊为伴,孩子们渴望知道外面的世界,渴望能和城里孩子一样能有自己的兴趣班、补习班。看到孩子们对知识渴望的眼神,她请一起住村的民族干部帮自己代写了20多份民文特殊“开办免费辅导班简章”,张贴在村委会、巴扎、客运站等公共场所,“村里来了位美丽的老师,辅导孩子学习还不收费……”,这一消息迅速的在乡亲们中间传开。
看到新来的住村干部要为孩子们办补习班,56岁的村委会主任眼睛湿润了,“山里孩子也能走进补习班了,住村干部为我们做了件大好事”,不到短短的两天时间,村委会就将会议室改造成了开会、学习“两用室”,你送来粉笔、他送来小黑板,“补习班”就这样开班了。
9岁的维吾尔女孩热拉巴父母离异,她和妹妹一直跟着母亲生活。母亲由于要照看孩子一直没有外出务工,母女三人生活困难相依为命。看到美丽天真的热拉巴,陈玲决定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每月拿出200元资助她上完高中,并介绍她的母亲到住村干部食堂做饭,每月能有1300元收入。看到孩子的母亲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孩子每天在母亲的怀里欢笑,陈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4月份的一天傍晚,陈玲偶然发现9岁的柯尔克孜小男孩库尔曼·别克一直用手捂着肚子,一问才知,由于赶着参加补习班晚饭仅仅啃了几口干馕。陈玲赶紧到宿舍拿来了自己的早餐两个鸡蛋、一包牛奶,看着孩子狼吞虎咽的吃相,陈玲的心阵阵酸楚。从此,补习班的孩子们每天多了一个暖心的礼物:一颗热乎乎的鸡蛋。
4月30日傍晚,正在给孩子们补习的陈玲突然之间腹痛难忍,额头冒着豆大的汗珠,正在朗读诗词的孩子们看到她一脸痛苦的表情一下安静了下来,她知道这是自己的老毛病慢性阑尾炎犯了。看到孩子们跟前跑后,着急的神情,她镇定了一会喘着粗气安慰孩子们说,姐姐没事,就是有点累了,休息一下就好了。知道女儿阑尾炎复发的父母一直催促她赶紧到喀什医院检查治疗,但想到明天就是五一小长假,能为孩子们多上两节补习课,她晚上只在村卫生室输了两瓶消炎止痛液体后就回到了村委会宿舍里。5月1日一大早,孩子们就不约而同的赶到了她的宿舍,“一把巴达木、几颗红枣、刚刚出锅的馓子……”让陈玲热泪盈眶。
看到美丽的住村干部办起的补习班受到乡亲们欢迎,村里的80、90后大学生坐不住了,去年刚刚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的90后柯尔克孜女孩帕提古丽·依麦尔专门找到陈玲,要求自己也到补习班当汉语辅导老师。
34岁的柯尔克孜青年塔伊尔·库来西大学毕业后在乡里开餐厅,看到平时迷恋网络游戏的孩子被补习班所吸引,他感到十分奇怪,专程到补习班一探究竟,看到孩子们在住村干部办的补习班里快乐的学习,感慨地说:“看到住村干部为村里办补习班,仿佛看到了我的校园生活,我也是大学生,从小生在长在多来提布拉克,我也要为家乡做点事情!”塔伊尔·库来西是美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他找到陈玲商量要在补习班开设美术课,从此大山里的孩子们拿起了五彩缤纷的画笔,他们的世界变得华丽起来。
在陈玲的带动下,村里有4名80、90后大学生到补习班“任职”,从此补习班里多了歌声、多了色彩,多了更多孩子们的欢笑。补习班真正成为孩子们快乐的“第二校园”,陈玲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校长姐姐”。
一名住村干部,却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老师”,一个汉族姑娘,却成为少数民族孩子口中最亲的“知心姐姐”,原本只是学文科的大学生却在小山村里办起了英语、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四个“补习班”。虽然距离住村结束还有半年,但陈玲早早就向组织递交了“继续住村申请书”想继续住村为孩子补课。(完)
上一篇:印象闽都韵 浓浓端午情
下一篇:湖北秭归举办端午诗会 骚坛斗诗缅屈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