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京东最新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国内智能硬件行业报告显示,国内智能硬件销售额同比增长264%。从数据上看,智能硬件市场的发展风头正劲,但仍然存在着厂商热用户冷的尴尬,尤其是如今能够实现真正盈利的企业少之又少。究其原因,智能硬件设备缺乏杀手级产品,以及用户使用门槛过高等因素造成。
智能硬件产品百花齐放
2015年上半年,是智能硬件行业爆发的半年。不论是在美国硅谷,还是中国的北京、深圳,智能硬件创业的大潮席卷了整个科技圈,而这也被看做是在智能手机之后又一波技术革命。不仅如此,智能硬件已涉足健身运动、医疗健康、代步工具、家居娱乐等多个方面。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一大批互联网大佬携巨资涌入。
首先是智能家居方面。2014年智能家居还只是在概念上火热,零零散散出了一些产品。但今年不一样:苹果HomeKit初次亮相;谷歌推出Brillo物联网操作系统、谷歌Nest多次发声;微软推出的Windows10IOT看似不痛不痒,却为开发者打通了云平台、嵌入式平台、NET框架开发,开发者可以一次开发三个层面;在国内,除了去年底亮相的京东超级APP、阿里云生活馆等平台,腾讯于今年推出了TOS、华为推出了10MB的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等等,这些是软件层面,智能硬件的硬件部分也没闲着:一大批环境监测器(CO2、温湿度、甲醛等)、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等。
其次是智能交通方面。在CES和CESAsia(电子消费展)上,谷歌、奥迪、奔驰汽车巨头们纷纷推出自动驾驶汽车或者相关概念汽车。各种做企业后装配件的厂商也不闲着:极豆等车载导航仪,CarCore、AotuBot等智能OBD,Goluk、360等智能行车记录仪;还有车载显示器等产品也是层出不行。短途交通工具也火的不行:乐行平衡车,小米投资、收购了Segway的Ninebot平衡车,乐视、BeginONE、洛克菲勒等智能自行车,前BAT高层李一男的小牛电动车。
再次是可穿戴设备方面。比较明显的洗牌是同质化的小品牌智能手环少了,一些还在生存的手环都在强调“专为儿童”“专为女性”等卖点(营销段子);智能手表行业形成了以MOTO360为代表的AndroidWear系智能手表、AppleWatch、以TicWatch、inWatch为代表的安卓改良版操作系统智能手表的三足鼎立。另外,谷歌眼镜虽然销声匿迹了,但中国的“门徒Glass”们却多了很多。他们自然不是照搬。比如有以IR(信息提示)为主的哆哚Glass、以面向商用(toB)为代表的联想NBD(新业务拓展部)newglass等。
此外还有,智能医疗、健康行业智能硬件以及虚拟现实产品等产品的涌现,将整个智能硬件行业推向了风口。
智能硬件行业难在技术门槛
很多智能硬件厂商都比以往更清醒,拼命做差异化,找生存之道。然而,在拼搏、观摩了一两年后,很多行业内的人都清晰了一件事:智能硬件很难做出技术门槛。智东西曾采访的好几个CEO都称,要技术?去深圳转一圈全有了。那智能硬件怎么做呢?还是没人清楚,就像经纬某投资人说的,只有不断试。试的结果就是,有了一些较为可靠的方法论:一些文案如“做垂直”、“做高端”、“做平台”时常出现在智能硬件行业。这些文案是公司的战略规划,是卖点也是营销概念。但不管怎样,只要能增加用户粘性能盈利并为用户创造了价值那就是好方法。
不仅如此,政府的、风险投资机构或人的、大公司的孵化器或加速器越来越多,其中有不少孵化器或加速器聚集了一批智能硬件团队。有主要提供供应链服务的星云、硬蛋,有专注设计服务的太火鸟、觅创,提供办公场所、辅导、资源对接的微软创投,也有什么都提供又什么都提供不了的孵化基地。现在,似乎一个一线城市没有几个众创空间、创投咖啡馆、孵化基地都成了笑话。这其中,我听到的最可笑的一件事是:一家地产商只用了5分钟就决定拿出原有写字楼的一块区域打造一个新产品——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和交流平台。不过,这个新产品和楼里其他区域一样,每晚10点准时关门,创业团队如要加班需另找他处。
需打造更贴合消费者实际需求的产品
如今,中低端产品仍然是国内市场的主流,品牌溢价、技术成熟度及生态建设仍显稚嫩,打着智能家居的噱头依旧层出不穷。确立标准、降低用户门槛、打造更贴合消费者实际需求的产品成为了接下来这半年的重中之重。
“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对于很多人来说,乔布斯的这句名言多年之后仍然在耳畔回响;对于智能硬件行业的创业者而言,如何制造出真正的爆品、标杆、让消费者眼前一亮的产品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