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翰露
“真实房源,绝无虚假”、“二手房佣金0.5%”……类似的广告语近来屡见不鲜。以“爱屋吉屋”、“房多多”、“Q房网”等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O2O房产中介今年集中爆发,让一些传统中介企业感受到了威胁。
找房方便、佣金低、房源真实,冲着解决“行业痛点”的O2O中介,某种程度上已对房产中介行业形成了震荡。然而,从当前市场的情况来看,要说O2O中介“颠覆行业”、解决了传统中介的固有问题,恐怕还为时过早。
抢客户:不报低价格没人看
房源价格不透明是传统中介的顽症,但以此为突破点的O2O企业,似乎也显得力不从心。
在一家自称“价格真实”的O2O中介网站上,记者找到一套位于中环附近、一房一厅的房源,报价220万元。联系业务员后,对方却爽快地重新报价:这个小区这个房型最低价235万元。
粗看这家O2O中介的流程,的确在遏制虚假房源、虚假价格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它的系统前后台联动,业务员在系统后台输入价格,就是客户在网页前台看到的价格;客户打进去咨询电话后,随机分配给不同的业务员;它还要求业务员必须给房源拍摄真实照片和视频,并以此考核业务量。
但虚假价格依然存在。“实在没办法,不报低价格,根本没有人来电。”与记者联系的业务员说,“买房的人又不是只看我们公司的房源。”购房者李女士也向记者表示,自己看房,会同时看好几个网站,在其中找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再去咨询。
记者浏览了不少O2O中介网站发现,尽管号称全部真实房源、真实价格,但许多小区挂出的数套房源中,仅有两三套貌似符合上述条件;其余多套,要么没有照片,要么信息重复,要么价格严重偏离。除非是很有经验、对板块十分熟悉的买房者,其他人根本无从下手,多数买房者像李女士那样,寻找一套与自己心理价格相近的,打电话问问。
抢房源:个人卖房者被骚扰
比确保真实价格更难的是解决房源问题。房源本就是中介企业的生存之本、必争之地,对O2O企业而言,要“攻占”传统中介的房源优势绝非易事。
一家O2O中介的业务员说,目前,公司的房源主要是来自广告、活动等吸引上门的售房者。他们的任务,是对这些主动上门的房源逐一审核拍照。然而这种守株待兔的积累,效果并不理想。有的O2O中介没有门店,全靠大量投放广告,以及业务员与客户的联系,虽节省了成本,但不为所有客户认同。正在卖房的葛小姐说,自己没有选择O2O中介,是因为“楼下就有实体店中介,开了很多年了”。
种种因素,让O2O中介手中掌握的房源,远少于传统中介。加上近期房价上涨,二手房交易火爆,热门小区可供出售的房源本就捉襟见肘。重压之下,个别业务员剑走偏锋。个人房屋买卖信息交流平台“互助卖房”的运营者说,一旦有个人房源在其平台挂出,就会有不少O2O中介的业务员前来“骚扰”。
抢业务员:竞相开出高薪
激烈的竞争中,中介O2O企业招数频出。有的与各中小门店签订协议,将其信息整合到统一平台上;有的线上线下同时出手,既投资建设线上平台,也在线下大量开设门店;有的则通过显著高于业内平均水平的高薪,来吸引优秀业务员“跳槽”。
记者了解到,一家知名的O2O中介,今年以来实行“高薪战术”,规模迅速扩张——绝大部分新员工都来自传统中介,有的甚至已做到店长,也甘愿加入新团队从零做起。为什么?一位从业者回复记者两个字:钱多。
然而,高薪反映出行业竞争的激烈,却并不能提高行业准入的门槛,不少传统中介时代的陋习,在O2O中介仍然频频发生。售房者的“独家委托协议”、购房者的“意向金”,这些利用信息不对称骗取利益的不合规做法,仍时有发生,只不过投诉对象变成了新兴的O2O中介。
记者手记
竞争不应只是抢房抢人
房产中介是伴随房地产市场化兴起的行业,它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不同于外国影视剧中房地产经纪人的专业形象,当前国内的房产中介给人的印象实在难言光辉。
入行门槛低到“没有”,可房地产的“黄金十年”,却似乎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寻找到一夜暴富的机会。这样,种种令人头疼的问题,随着这个行业的迅猛发展而无节制地滋生开来。
互联网O2O房产中介的诞生,出发点是本着“解决行业痛点”来的,他们试图通过技术进步来带动行业机制变化,这样的努力值得尊敬。但说到底,中介是人跟人打交道的行业,“人”没有变化,遇到的问题,也自然还都是老问题。但愿这场由互联网引发的行业碰撞,不要只停留在“抢房抢人”的层次上,而是能真正用技术取代低层次的人工劳动,用规范提高整个行业的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