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峥
儿童挂面、儿童酱油、儿童奶酪……在某超市,年轻妈妈小冯的购物车里放了一堆专给宝宝挑选的食品。“像这个有机儿童酱油,比普通酱油的含盐量减少了35%,正适合我家宝宝食用。”她告诉记者,之所以给孩子选择减盐型儿童专用酱油,是可以从小培养宝宝清淡的口味,防控高血压,对身体有好处。而且相比普通食品,她更信赖有机食品,“因为有机代表没有污染,给孩子食用更放心。”
3岁以上儿童食品准入标准缺失
近几年各种打着“儿童专用”招牌的食品备受年轻妈妈的青睐。然而细心的高女士发现,所谓儿童食品在成分上和成人食品根本没有太大差异。有些追求色、味的儿童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更多。她告诉记者:“看,这款儿童面条的配料仅为小麦粉、柠檬酸钙、食用盐。300克装,售价6.8元。同等重量的普通挂面仅为2.2元。”记者还发现,一款“儿童榨菜”包装上印有绿色食品标识,配料有食用盐、辣椒、植物油、香辛料,食品添加剂为谷氨酸钠、柠檬酸和安赛蜜,与普通榨菜配料基本相同。但是,此款儿童榨菜每100克里钠含量高达2719毫克,比普通榨菜的钠含量高出300多毫克。
此外,部分儿童食品还以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如钙、锌等作为“卖点”,而儿童一天摄入锌的指导量在5毫克左右,如果长期、大剂量补充锌,会对儿童的肝脏、肾脏造成损害,锌对一种控制性早熟的酶有促活作用,有可能导致性发育提前启动。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社会调查中心研究人员坦言,我国儿童消费的零食,都是按照成人标准实行,但是儿童各个脏器发育尚未完善,肝、肾等解毒功能并不健全,因此向他们提供的食品不管在安全性和营养性上,都应该有更为严格的标准。
业内人士表示,在我国各项食品相关标准中,有针对婴幼儿配方食品、辅食的食品安全标准,但对于3周岁以上的儿童,却没有儿童食品的准入标准和确切定义。标准的缺失,导致当前市场上销售的不少所谓儿童食品实际上只是一个营销噱头。记者采访中,不少家长表示,“其实并不是很清楚儿童食品和普通食品有什么不同。但是既然写着是儿童食品,总归是针对宝宝的,贵有贵的道理”。
然而,孩子的食品安全仅靠家长的把关显然是不够的。据介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对儿童食品进行了高标准的监管,例如2006年英国通过法案规定禁止在晚上9点前播出针对10岁以下儿童的垃圾食品广告;法国把生产假冒伪劣儿童食品的罪行列为“危害安全罪”;美国对生产批发假冒伪劣儿童食品的当事人处以监禁和25万至100万美元罚款。
有业内人士提出,应把3周岁以上的低龄儿童食品安全问题与3周岁以下的婴幼儿食品安全问题等同考量,针对低龄儿童经常食用的食品制定更严格的安全标准,要求生产厂家在生产“普通版”的同时推出“绿色儿童版”,以供儿童和家长选择。“绿色儿童版”食品可以使用的添加剂种类更少,允许添加的限量更低。
不少消费者都向记者反映,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标准,在真正适合儿童消费的休闲食品或饮料上印上醒目的标识,以帮助消费者作出正确选择。
儿童食品添加剂泛滥
“同样是果汁,我用新鲜水果榨出来的他不喝,而商场里这种含有添加剂、防腐剂的她反而爱喝。”佳佳妈妈抱怨。
记者发现,佳佳妈妈所说的这款儿童果汁喝起来的确更酸甜可口,而在食品成分一栏里,有甜味剂、果脯糖浆、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
商场儿童食品专柜里,晶莹剔透的小果冻、鲜艳的果汁、色彩斑斓的膨化食品、香酥可口的米饼……这些美味诱惑着孩子,刺激着他们的食欲,而且这些食品具有特殊的香甜味,使孩子欲罢不能。
彩色食品的颜色一般是加入天然色素和人工合成色素而成的。天然色素一般是从植物中提取的,因其来源较少、不易提炼、价格偏高、着色力差,厂家不愿使用。而人工合成色素则具有提炼方法简单、价格低、着色力强等特点,是从石油或煤焦油中提炼出来的,提炼过程中会混入苯胺、砷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都具有不同的毒性。
“儿童每天允许摄入添加剂的绝对值是成人的一半左右。”一位食品研究所的技术人员表示,如果多了,则会对儿童身体发育造成危害。若长期过多进食含合成色素的食品,会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易出现躁动、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思想叛逆、行为过激等不良反应。
“孩子喜欢绚丽的包装、酸甜的口感,商家吃透了孩子的心理,就专门设计这些儿童食品吸引孩子。明知道它对健康无益,但让孩子一点都不接触也不现实。”佳佳妈妈无奈地表示。“吃的健康理念要从小的时候就开始灌输,尽量让他远离亮丽的合成色素的魅惑,孩子应该更多感受原生态食物的美好滋味。希望国家能出台更严格的标准和监管措施,让孩子吃的更健康,让家长更安心。”佳佳妈妈对记者说出了自己的愿望。
海外代购监管不完善藏风险
如今,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互联网+”的大环境更是让国内的家长们得以放眼世界,乐此不疲地搜寻自己满意的商品。“我家宝宝喝的奶粉、用的纸尿裤都是朋友从海外代购回来的。这些产品不但质量好,价格还比国内便宜一半。”刚做了妈妈的张老师说。
除了奶粉、纸尿裤外,奶瓶、保健品等海外代购的其他母婴产品也受到中国妈妈们的热捧。“相比之下,我还是比较信任国外的母婴产品,加上如今海外代购相当方便,我自然选择国外产品。”谈及海外代购,一名准妈妈这样说道。
母婴用品海外代购日趋火爆,可与常规购物相比,它也有令人烦恼之处。比如,货源到底是真是假?购买后能不能退换?遇到质量问题如何索赔?这些都让消费者困惑。
“现在做海外代购的这么多,我们在购买产品时,怎么分辨真假呢?网上假代购太多了。”准妈妈刘女士说,“上当受骗事小,孩子健康事大啊。”
“以前我在一个购物网站代购过美国的布朗博士奶瓶,结果发现奶瓶上的刻度不准确,感觉就是个假冒伪劣产品。我打电话给客服,也没人接。还好只是个奶瓶,如果是奶粉或其他宝宝吃的营养品,那就糟糕了。”夏女士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海外代购的产品无论真假,妈妈们在货物退换和售后服务方面都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
“如果是在购物网站上代购的产品,消费者可以维权,但维权成本很高。主要是网上代购属于异地购买,消费者与经营者相距甚远,双方协商不便,而且相关产品的鉴定也比较麻烦。一旦经营者不承认产品有问题,消费者要维权,就必须到经营者所在地的相关部门投诉,而且由于海外代购涉及海外产品,要鉴定也非常困难。”一位消费者协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了解,目前对国内网络商品交易已有明确规范,但对海外代购这一类涉外交易,相关部门的监管还不完善。并且,海外代购的一些代购环节复杂、隐蔽,很难实施有效监管,而私人代购更无从监管。
当前海淘儿童产品良莠不齐的现象不容忽视,海淘商品涉及跨境贸易和网络购物两方面因素,所以有关部门和电商网站都应对此负起责任。一方面海关要把关产品的入境渠道,从根源上杜绝非正规渠道的产品输出;检验检疫部门则需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检验检疫标准对入境产品加强管理。此外,工商部门需要出台有关政策措施,明确对电商平台销售假冒伪劣儿童用品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消费者在遭遇消费纠纷时也能够有据可依。
因此,儿童专用食品无相关标准、添加剂泛滥、海外代购藏风险现象该有个部门管管了,且亟须立法,加强管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