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板业由大变强,今后更应着眼于技术力的提升,而不仅仅是产能的扩张。
继京东方今年决定投资10.5代液晶面板线后,华星光电也正在研讨上马第11代液晶面板线的可行性。TCL集团助理总裁、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梁启春10月21日上午向《第一财经日报》确认,“华星光电确实在研究上马11代线的可行性,但目前没有时间表”。
中国液晶面板业近年快速发展,甚至有望于2018年产能超越韩国,问鼎全球。不过,液晶面板今年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苗头。针对国内面板企业继续扩产的冲动,行业专家提醒,中国面板业由大变强,今后更应着眼于技术力的提升,而不仅仅是产能的扩张。
华星会上11代线吗?
上周,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在韩国最大电子展“KES”中的“国际信息显示展览会”(IMID2015)上参展。其间,深圳市平板显示行业协会首席顾问孙政民告诉本报记者,总部在深圳的华星光电正研究是否要上马第11代液晶面板线。
调研公司IHS的分析师吴荣兵分析说,京东方(BOE)10.5代线的液晶玻璃基板的尺寸为2940×3370mm,华星光电11代线的玻璃基板尺寸有可能比这个尺寸更大,但是具体规格并没有确定,因此暂时无法判断其经济切割的面板尺寸,可以肯定的是11代线仍以电视面板的产品为主。
之前,日本夏普公司拥有世界上最高世代的一条10代线,但产能一直消化不良,直至后来将部分股权卖给鸿海,并由鸿海分摊一半产能,业绩才有所好转。即使这样,中国面板业龙头BOE今年仍决定上马第10.5代线,将切割61、65、70、75英寸的液晶电视面板,总投资400亿元。
吴荣兵认为,华星光电研讨上马11代线的可行性,不只考虑当前面板业的供需情况,而着眼于华星光电自身及合作方的意愿。“电视、手机等显示产品的平均尺寸在不断扩大,因此全球面板的面积需求仍会不断增长。华星光电需要更多产能,适应现在的竞争环境。”
“华星光电上马11代线的可能性,目前还无法判断”。吴荣兵说,因为目前只处于初步研究阶段。
国内面板业扩张冲动
据群智咨询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国面板业自2010年以来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5年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从产能看,2015年中国大陆4.5代以上面板(含液晶和AMOLED)产能面积达6867万平方米,占全球25%,仅次于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居全球第三。考虑产能爬坡的实际产能面积达5380万平方米,比2014年增长36%,主要受益于8.5代线增加和5.5代线产能爬坡。
2015年中国内地实现量产的8.5代生产线达到8条,比2014年产能面积增加55%。其中,京东方重庆8.5代线规划产能每月12万片玻璃基板,有望在2015年底实现满产;华星光电新的8.5代线也将于2015年底满产,有望实现月产6万片玻璃基板;中电熊猫的8.5代线预计2015年三季度量产。这三条新的8.5代线陆续量产,保障了大尺寸电视面板供应。
5.5代线产能增长也非常明显,以生产高端智能手机显示屏的LTPS(低温多晶硅)和AMOLED技术生产线为主。天马在厦门布局的中国内地首条5.5代LTPS生产线,2015年基本实现满产;京东方在鄂尔多斯投资的LTPS和AMOLED混合生产线,2014年三季度实现量产;昆山国显的5.5代AMOLED项目2015年三季度也开始量产。2015年宣布要建或在建的生产线有6条,其中含3条AMOLED生产线,3条LTPS生产线。到2016年中国内地LTPS和AMOLED产能将会出现非常大的增长,同比增长将达到210%。其中,京东方成都和天马武汉的AMOLED项目将布局先进的柔性显示技术产品。
今年京东方宣布将再上马一条8.5代线和一条全球最高世代的10.5代线。目前,华星光电也在研究是否要上马11代线。群智咨询副总经理李亚琴预测,随着产能不断扩张,到2018年,中国大陆的液晶面板产能将有望超过韩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面板生产基地。
上游材料和设备仍需突破
不过,孙政民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冷静地指出,与韩国面板业相比,中国面板业还需要在上游材料、设备领域突破,否则产能再大,核心部件仍然受制于人。
2015年,国内的液晶材料、基板玻璃、偏光片等面板上游部件领域都有新进展。其中,基板玻璃的国产化成绩最为突出。群智咨询的数据显示,以彩虹和东旭为代表的国产基板玻璃企业已建成投产了1条4.5代、13条5代、8条6代基板玻璃生产线。至2015年上半年,京东方4.5代线、天马4.5代线的国产基板玻璃采购率已分别达到了80%、10%,京东方5代、6代生产线的国产玻璃采购率也分别达到了38%和46%。
但是,8.5代线的玻璃仍主要靠进口。群智咨询预计,到2017年,中国大陆将会有8.5代面板线11条以上,8.5代基板玻璃年需求量将高达11000万平方米以上。
这吸引了国际大鳄,2015年上半年,旭硝子、电气硝子、康宁分别宣布在惠州、南京、重庆上马8.5代基板玻璃生产线。彩虹今年上半年也宣布在合肥投资8.5代基板玻璃项目,东旭亦有相关规划。“如不能在8.5代线的玻璃上占有一定地位,只是偏安于低世代线,中国基板玻璃企业将无缘主流市场,处境将十分尴尬和艰难。”群智咨询分析师李雷广提醒说。
国产液晶材料也面临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2014年中国内地液晶材料需求量约116吨,诚志永华、江苏和成、八亿液晶、南京晶美晟等中国本土液晶材料企业2015年上半年出货量约10吨,预计全年可超20吨,较2014年的16吨有较大增长,但是满足需求的缺口仍然明显。
创新应用才能消化巨大产能
创新应用,是中国面板业另一个需要认真投入资源的领域。
在电视、手机需求增长放缓、面板产能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全球面板业产能过剩的隐忧已经显现。李亚琴举例说,55英寸4K电视面板的价格,从今年年初270~280美元,降到现在的220~230美元,每块下降了50~60美元,产能过剩的形势可能会延续到明年。
据了解,目前韩国仍是全球最大的面板生产基地,占了全球产能的四成;中国内地大约占了全球产能的两成。中国政府提出国内面板自给率的目标是80%。李亚琴估计,国内产能对比需求来算,国内面板的自给率已达60%;但是,京东方、华星光电有一半的出货量是出口的,所以国内面板实际的自给率只有约40%。
所以,继续扩大高端手机屏所需的LTPS、AMOLED生产线的产能,对中国来说是需要的。但在弥补结构性缺口的同时,李亚琴提醒说,下一步中国面板业由大到强,应把着眼点放在技术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地扩大产能。
三星也在考虑是否上马11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但考虑快一年了还没有最终决定,相比之下它在柔性显示上的投资则爽快得多;而LGD除了在中国广州设厂外,没有新增液晶生产线。所以,李亚琴认为,韩国两大面板企业会更着眼于OLED等下一代显示技术的投入。
群智咨询预测,2015年全球AMOLED产能面积约990万平方米,TFT-LCD(液晶)产能面积约26000万平方米;到2018年,预计AMOLED产能面积将增至1860万平方米,液晶的产能面积为32000万平方米。未来五年内,AMOLED都不能达到目前液晶的产能,因此近十年内液晶、AMOLED将共存发展,AMOLED将首先会在手机、可穿戴领域取得更大突破。
“对中国面板企业来说,也要切合物联网应用的走势,加快技术布局。”李亚琴建议说,以往手机屏、电视屏会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链,但是未来物联网时代,万物相互连接,会派生出许多整合的新功能,因此中国面板企业也应在3Dtouch、传感器等新技术上布局。只有创新应用,才能顺利消化未来巨大的面板产能,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此,华星光电最终是否会上11代线,“我觉得他们还需要时间(论证)”。
中国液晶面板生产线为何更新这么快?
8.5代、10.5代、11代……尽管华星光电最终是否上马11代线尚无定论,但中国液晶面板业内已经闻到了“军备竞赛”的味道。为什么中国面板企业更新生产线代数要这么快呢?
目前国内主流的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主要经济切割32、48、49、55英寸的液晶电视面板。最近,创维酷开已将55英寸4K液晶电视的价格放低到2799元,电视大尺寸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平均尺寸的增加,未来60、70英寸的液晶电视的需求也会扩大。但是,现在中国内地60、70英寸液晶电视的面板主要都依靠进口,而10代以上液晶面板线可以经济切割60~70英寸的液晶电视面板,所以京东方、华星光电都想布局10代以上的产线。
其次,从竞争角度看,目前韩国三星、LGD的液晶面板产能在全球领先,中国新兴的面板企业与它们的产能差距明显。京东方上马10.5代线,一旦建成满产,那么京东方在全球面板业的排名将跃升至第三位。晚于京东方崛起的华星光电,目前有2条8.5代线、在建1条6代线,如果上马11代线,也可以尽快缩小产能差距,提升在全球面板业竞争中的名次。况且11代线不只能经济切割60~70英寸的面板,也可切割其他中小尺寸的液晶面板。
但目前液晶电视面板已经出现供过于求的苗头,上马11代线,能迅速提升企业在面板行业地位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加大。
群智咨询预计,2015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供给量2.71亿片,需求量达2.52亿片,明显供过于求。而到2016年,需求面无明显增长,而面板的产能供应将持续增加,预计2016年供过于求的压力更加明显。而大尺寸化,有助于消化产能。液晶电视年平均尺寸每增加1英寸,可消耗9万片面板产能,相当于1条8.5代线的产能。
正如IHS分析师吴荣兵所言,华星光电是否上马11代线,不只着眼目前面板的供需关系,更要着眼于未来。而未来随着手机、电视平均尺寸的增加,全球面板面积的需求量将不断增长。
另外,技术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如果华星上马11代线,它切割的60、70英寸等超大尺寸的液晶面板预计将不只满足电视面板的需求,而会开拓商用市场。
未来物联网时代,车站标牌、商店橱窗等都可以换成大型的液晶显示屏。关键是你有没有这样创新应用的技术和能力,如果没有,单纯只是普通面板产能的扩张,那么产能过剩的风险会不断被放大;如果有,那么在“显示无处不在”的时代,就能开拓许多新的应用,化解巨大的产能压力。
上一篇:乐视贾跃亭因病意外取消访英
下一篇:百度电商之心不死 投资跨境电商“波罗蜜全球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