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10+1)经济合作已走过“黄金十年”。近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叩门新东盟,双方为拓合作再推力,“钻石十年”可期。
当地时间11月22日下午,李克强在吉隆坡国际会议中心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见证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全面结束的成果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关于修订<中国 —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及项下部分协议的议定书》签字仪式。 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一方是人口、经济总量大国,一方是文化多元、内部经济发展水平迥异的十个小国。双方却建成了区域经济合作样板,实在难得。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两岸服贸、货贸一波三折的背景下,探讨中国与东盟合作之道,很有必要。
一、顺势而谋。全球化时代,各国难以单打独斗生存。面对经济低迷和全球性问题,向外拓展发展空间、合作共赢已成必然之道。
早在1991年,中国和东盟就敏锐开启了对话进程。97年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中国鼎力支持共渡难关,双方更感携手之必要。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正式启动,世界人口最多、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诞生。
24年间,双方贸易额激增75倍。至2014年底,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4801亿美元。中国成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东盟拓展经济合作亦在与时俱进。此次东盟峰会上,双方完成自贸区谈判升级。推出通关程序和促进贸易新条款,加强稳定和透明的投资环境,在建筑、旅游、金融、通讯等近70个分部门承诺更高水平开放,并推出跨境电子商业合作。
恰逢东盟共同体即将成立,CAFTA升级为双方实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1万亿美元奠基。合作升级也将领跑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亚太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树立标杆。
二、求同存异。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一大特色是,矛盾分歧与合作并存,双轨推进。
中国与东盟地缘相近、历史渊源深厚。在现实层面看,双方发展阶段不同,互为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进口国,产业互补。双方自然资源互有需求。东盟资金、技术缺口大,又是中国优势所在。
但双方差异矛盾同样显著:东盟除新加坡外,基本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均收入低,也在发展中。双方要素禀赋相似,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及吸引外资上多有竞争。东盟内部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并存,看待问题差异巨大。随着中国崛起,政治互信赤字日显,有碍合作深化。
但纵观中国与东盟携手走过的路,双方并未因差异、矛盾而中断合作进程。以至南海问题最为汹涌澎湃时,双方合作仍在继续。
这与亚洲文化不无关系。在达到理想目标暂时遇到困难时,不追求一次性解决问题,先维持合作,反而可以增强关系稳定性。
如此,合作与解决分歧并进,以和促解,形成了中国与东盟独特的合作模式。
中国倡导“和而不同”、“相互尊重”、“包容共赢”,这能为东盟国家所理解、接纳。东盟国家对外合作也遵循自己的“小国大道”。李光耀曾说,其精髓在于以国家安全和利益为核心,灵活务实而富有主见。
正是灵活务实,使东盟能借势中国经济发展,对中国投递的橄榄枝欣然“接招”,双方合作“有来有往”、“曲直向前”。
此次峰会期间,东盟国家领导人感谢中国支持东盟发展,认为“双方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三、机制保障。中国与东盟求同存异推进合作虽有文化基础和意愿,真正落实还需机制保障。
双方目前建立了近40种合作机制与沟通平台。今年的10+1峰会上,李克强首要提及加强机制化建设,提议落实好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五年《行动计划》和“2+7合作框架”。将业已启动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与现有次区域合作机制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双方合作机制安排还扩展至文化与安全。双方已展开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海上安全、防恐反恐合作。双方总检察长会议已开至第九届。未来中国与东盟有望实现防长非正式会晤机制化,建立防务直通电话。
2016年定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双方还将建设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探讨建立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
制度越清晰,越能保证双方行动有所遵循,实现良性互动。在互信赤字仍在的情况下,建立安全合作和人文交流机制化,是循“缓和矛盾”的思路夯实友好合作基础。
在机制框架下,双方战略对接也在加快。中国“一带一路”与新东盟互联互通需求刚好对接。此次峰会期间,中国表明将推进泛亚铁路建设,争取中泰、中老铁路尽早开工,并利用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提供融资支持,得到东盟国家赞赏。
中国“十三五”明年开局,双方正在制定未来五年合作行动计划,其中许多重要项目与之契合。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但合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不同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实践有自己的模式和个性。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之所以能成样板,除个性之处,还在于它确有可以推广、借鉴的共性之智。(朱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