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过后,电商平台阿里巴巴遭遇了少部分新媒体的售假指责,日前,阿里巴巴声称“纯属造谣”并将两家新媒体告上法庭索赔2000万元。
对于网络假货问题,行内人士表示,自去年以来,工商部门和电商平台加大了对电商售假的打击力度,假货比例并没有那么高,未来仍需要各方联手坚持不懈地打假,才能让消费者真正放心网购。
“双11”后
阿里巴巴遭遇假货纠纷
根据阿里巴巴提供的消息,11月25日,阿里巴巴集团向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和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分别提起诉讼,起诉今晚报社、福建省益红大白毫茶叶有限公司,针对其在新媒体刊登不实内容的行为,要求对方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分别索赔人民币1000万元。法院目前对两案均已立案。
起诉书称,11月中旬,福建省益红大白毫茶叶有限公司拥有的微信公众号“福鼎茶农五月”、微博账号“福鼎茶农-五月”发文《一天收了912亿,看马云如何吐出574亿》,今晚报社旗下微信公众号“今晚报”发文《“双11”猫腻:你辛苦抢的那些大牌,竟然被这样换成假货》。
阿里巴巴方面表示,第一篇文章以毫无根据的夸张标题,捏造“双11”退货574亿元的虚假事实,并诋毁公司高管及淘宝网;第二篇文章同样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下对电商平台刻意诽谤,恶意影射。两文大肆贬低阿里巴巴商誉。
工商总局:
去年抽检显示大部分商品合格
该起诉讼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电商平台假货的担忧,电商平台上的假货难道已经泛滥成灾?目前,国家工商总局并未公布今年“双11”商品抽检结果,但从去年抽检结果看,“双11”网购商品的假货比例远没有到如此夸张的地步。
工商总局曾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B2C类电商平台去年11月11日当天促销的商品进行了抽检。抽检结果表明,在207批次的样品中,大部分为合格真品。同时,也发现了6个电商平台上的15个批次的样品属于假冒商品或高度疑似假冒商品,7个批次的样品质量不合格或标签不符合法律规定。
今年,国家工商总局继续加强针对网售商品的抽检。本周,工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网络交易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的意见》,根据规定,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所在地的省级工商部门负责组织对平台销售的商品进行抽检。对消费者因商品质量问题要求赔偿,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不能提供网络商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要承担赔偿责任。在抽检过程中,平台要协助和配合抽检,不得拒绝或者拖延。
电商:买到假货 按新消法规定先行赔付
针对商家售假,阿里巴巴有关人士说,在电子商务平台上,由于每一笔交易在技术后台上都有记录,每个售假者的信息都有迹可循。
苏宁表示,如果发现商家售假,会第一时间冻结涉事商品销售并下架其所有商品,待查实详细信息后,按规则对该店铺进行封店、清退,扣除保证金,永不合作。天猫也表示,商家只要出售一件假货,将面临被清退、扣除全额保证金、永不合作。
关于消费者赔付问题,多家电商表示,第一时间梳理该商品的成交记录,主动联系购买此商品的消费者,告知停用涉假产品,并就地销毁不用寄回,并按照新消法的规定进行先行赔付。(记者薛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