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医保基金面临越来越大的支付压力。2016年,人社部在时隔7年之后再次启动医保目录的调整,此次目录调整提出要在切实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用药需求的同时,保证医保基金安全平稳运行。
然而,随着我国基本医保的全覆盖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新常态下医保基金筹资能力的下降,基本医保基金面临较大的赤字风险。人社部2015年《医疗生育保险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存在支大于收的情况涉及到24个省份的143个统筹地区,辽宁省全省2015年当期收不抵支,10个省份的40个统筹地区甚至出现了累计结存赤字,有91个统筹地区的基金累计结余处于不足3个月的“结余不足”状态。2015年城镇居民医保有25个省份的61个统筹地区当期基金支大于收,上海和西藏两省(市)全省总计当期支大于收,而西藏自治区更是出现了居民医保基金累计结余赤字的情况。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着群众医疗保障需求不断上升和医保基金结余持续减少的矛盾,未来通过医保谈判将有更多昂贵的药品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如果不能较好进行费用管控,医保基金风险必将加大,威胁到基本医保制度的可持续。
笔者以为,医改的“福建模式”为解决医疗费用的管控提供了一个借鉴。
2016年9月28日,福建省成立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将原本归属多个部门管理的城镇医保、新农合、药品采购、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救助以及药品配送等职责整合统一管理,这解决了医改众多部门联动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福建模式”通过部门整合,将医保经办、药品招标采购、定价等职能统一归属医保办,解决医药流通环节的积弊,促进医疗服务规范化,杜绝医药费用的浪费,在此基础上解决了医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的资金来源,真正做到了“三医联动”。
从一些数据上可以看出福建医改的成绩,2016年10月,福建省本级城镇职工医保主要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总费用同比下降2.05%,次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9.58%,次均住院基金支出同比下降6.57%,而住院实际报销比例和政策范围内报销比却提升了3.13%和1.8%。在降低医保基金支出的同时提升了患者的保障水平。因此,在我国基本医保“提质增效”和医保基金面临风险的情况下,建议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推广“福建模式”,改变传统的九龙治水的局面,建立综合性的管理模式,借助医保目录调整的机会,既把好药放进来,又把药价控制住,在保障我国医保基金安全的同时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提升患者的就医获得感。
另外,利用商业健康保险分担居民医疗费用负担,提高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变得很有必要。虽然近几年商业健康险发展迅速,但被寄予厚望的税优型健康险并没有如预期的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11月20日,全国税优健康险承保44035人,保费规模仅为7124万元,人均保费1618元。被群众和业界都给予高度评价的税优健康险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一方面,是当前每年2400元的税优额度对需求的刺激作用显得太弱,另一方面,税优健康险的赔付率很高,而且允许带病投保,容易出现道德风险因素,这使一些保险公司在开展业务时顾虑较多。
2015年,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个人账户积累达到4429亿元,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下一步要“改进个人账户”,在此之前,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职工医疗个人账户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包括辽宁大连、广东、浙江等省市探索了使用个人账户购买商业健康保险。
笔者认为,与个人账户改革接轨是走活税优健康险这盘棋的途径之一,拓展个人账户功能时,鼓励使用个人账户资金购买以保大病为核心的保障型商业健康保险,而税优健康险产品主要以保大病为主,在未来税优健康险产品覆盖更多的大病保障时,使用个人账户资金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将成为拉动税优健康险保费增长的动力之一。同时,税优健康险采用了“医疗+个人账户”的形式,医疗险与基本医保、补充医疗保险相衔接,用于补偿被保险人在经基本医保、补充医疗保险补偿后自负的医疗费用,个人账户积累可用于退休后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和个人自负医疗费用支出。未来个人账户的改革应将个人账户从社会保障性质的账户改为有积蓄功能的个人账户,保证长期的看病开支。(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朱铭来,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医疗保障、保险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
上一篇:物价还会继续温和上涨吗?
下一篇:破万实现,新三板还有三个“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