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想通过打造社交圈的方式圈地已经蔚然成风。春节期间,阿里支付宝再一次推出的“集齐五福”活动,其实背后就是想打造自家的社交圈。为了“集齐五福”,号称平分两亿元、最终普遍只拿到几块钱的支付宝额度,连不认识的人都想要加你的支付宝,问你有没有多余的“敬业福”可以分享,这明摆着就是一种社交了。通过这种方式将人连接起来,拓展自己的“朋友圈”,阿里的这步棋不言自明。
实际上,阿里近几年都在试图圈自家社交圈,也想了很多办法。其他很多有实力的公司都是如此,包括国美去年年底宣称要“用社交打造商务生态圈”。换句话说,这就是将“粉丝经济”固化下来。在还没有移动互联网之前,所谓的品牌效应就是“粉丝经济”;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以往看不见、摸不着的“粉丝”,通过手机等终端开始变得具象化了……
单纯看社交本身,并不赚钱,甚至运营社交可能亏大钱;但是社交能够凝聚人气,成就平台效应。这正是实力派公司趋之若鹜的重要原因。反过来看,也说明互联网社交圈不会马上变出一桶金来。细思起来,需要有三个必要条件:
一个是要有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有利的圈子,在商业时代背景下难以为继,腾讯当年为了稳固微信的社交地位推出“抢红包”,就是“利”字当头;
另一个是要好玩。各种推陈出新的玩法是必须的,而且还要贴近现实生活,腾讯当年推出的微信“打飞机”可谓用心良苦,在社交基础上衍生的各种平台化应用,目的也是为了维持社交热度和生活需求;
再一个就是习惯。互联网世界就是那么奇妙,单纯说某一功能,凡是互联网类的服务技术上不是难事,社交、购物、支付,等等。但某类功能一家独大、用户形成惯性之后,就会贴上功能性“标签”,其他同类功能很容易被忽略。
支付宝不能说没“有利”,也不能说不“好玩”,但显然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还是它的支付功能。正如改变自己性格那样,改变自己标签并非易事。不懈的努力,恐怕最终还得依靠点“天时地利人和”吧。
(黄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