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 东 通讯员 郭轶敏 徐 宁
这样的场景并非只是幻想。
七月的北京,刘爽在下班到家前的10分钟通过手机开启了空调。她并不担心电费——手机上“家庭用能控制中心”显示,即将接入她家的,是来自欧洲的风电、非洲的太阳能电或者北美洲的风电,选择哪个?系统已经自动为她选择了较为便宜的非洲太阳能电,因为现在正是非洲光照最充足的中午……
在山东大学和国网山东电力共同发起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协同创新中心挂牌两个多月后,山东大学校长张荣为人们描述了一幅“超现实”图景:“未来,奔腾的流水、呼啸的大风、普照的阳光、涌动的海潮等自然界的清洁能源,将会通过无数的发电机转化成电能,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传输到世界各地。通过它,人们像分享互联网上的信息一样分享电力。”
60年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60年后,山东大学和国家电网联手,以中国独有的“特高压技术”为桥,试图打通阻隔世界的高山、海峡、沙漠……
巨大构想,催生全球能源新格局
“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让眼前熟悉的家园变成了人间炼狱。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爆发。”这些年,一些预言未来灾难的电影对世界能源资源枯竭的问题充满担忧。
现实可能是残酷的,但与化石能源储量贫乏相对应的是,全球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非常丰富。怎么实现高效利用?答案是转化为电能。
21世纪以来,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共同选择,以电力为主导的能源配置格局逐渐形成。问题在于,优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极、赤道以及各洲大型清洁能源基地,远离负荷中心数百到数千公里,如果没有一个以电为中心,能够承载更大输电容量、更远输送距离的全球能源配置网络,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战略构想应运而生。
连接北极、赤道,特高压打通全球能源互联阻隔
如何将全球能源互联互通?我们是否拥有支撑其发展的关键技术?全世界把目光投向在这一领域做出独特贡献的中国。
“特高压是否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唯一技术?这项技术是否是中国独有?”“是!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必须用特高压。特高压是中国独有的技术,但为了全人类的发展,我们愿意和全世界分享这一先进技术。”“没有问题。如果说信息通信互联网是地球的神经系统,那全球能源互联网就如同地球的血管,既然神经系统可以连接不同的国家,并且能抵御黑客的攻击,那血管也可以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联通。”
这是在巴黎商业与气候峰会上,联合国负责气候变化事务的助理秘书长扎诺斯·帕兹托和国家电网董事长刘振亚的一番对话。
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涉及世界政治、经济、能源和技术的方方面面,还面临一些挑战,但张荣认为:“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地球的神经系统——全球信息通信互联网离不开大容量信息传输载体——光缆。同理,地球的血管——全球能源互联网也离不开大容量输电载体——特高压,准确地说,是中国特高压。正是中国在特高压领域的创新实践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全球范围内能源的远距离、大规模输送做好了准备,打好了基础。
校企协同,助推能源技术革新
作为世界五百强第七名的“跨国巨头”国家电网,与经历了70多年风雨历练的中国高校电力科研先行者——山东大学的联姻,两者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这两个重大战略的部署,既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新的重大机遇。”张荣认为,应对挑战,单凭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乃至不同国家之间共同协作,建立企业、院校、政府高效联动,协同配合的合作机制,实现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特高压技术研究的高校,山东大学与国家电网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张荣介绍说,为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全球能源互联网协同创新中心将着眼于能源领域的重大需求,面向未来,面向全球,一方面做好“协同”,避免双方资源的简单叠加,努力构建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实现“1+1>2”的良好效益,共同探索协作共赢的新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做好“创新”,在学科和科研方面加强融合,开展综合性研究,积极在领域内“占位”和“升位”,争取在大规模新能源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等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更好发挥引领作用。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一个创新的概念,这就决定我们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首先是要贯彻创新,用创新的方式来做好这项创新的事业。”张荣表示,山东大学和国家电网及相关单位通过全方位合作,能够尽快占领这个领域内新技术的制高点。“如何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特高压技术和打造未来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美好愿景更好地结合起来,造福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山东大学和国家电网愿付出最大努力”。
上一篇:应对光伏“双反”天合光能海外建厂
下一篇:18位网媒总编“首秀”与页岩气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