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内蒙古乌梁素海,一直受水质恶化和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困扰。随着综合治理工作的逐步开展,乌梁素海的生态恶化问题虽有所控制,但据基层干部群众反映,治理规划落实仍然任重道远,地方部门偿还治理贷款压力巨大,治理工作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亟须提供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
生态安全影响重大
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境内的乌梁素海蒙语意为“红柳湖”,是由黄河改道形成的河迹湖,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乌梁素海和河套灌区共同组成的河套走廊是调节改善周边环境的宝贵水域和绿洲,是阻止沙漠东进的天然生态屏障。
近年来乌梁素海湖水含盐量逐年升高,加剧了由淡水湖向咸水湖转化的危险。同时湖水和底泥污染严重,为典型的重度富营养化的草型湖泊,挺水植物占水面一半,明水面几乎全部被沉水植物充塞。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乌梁素海面积70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米,库容为7亿立方米;如今面积仅有29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1.2米,库容仅为3亿立方米。目前,大型水生植物面积已占乌梁素海面积的72%,湖底正在以每年6-9毫米的速度抬高。
据内蒙古河灌总局副局长蔺福宝介绍,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唯一的排水承泄区,接纳了90%以上的农田排水,也是工业、生活废水的唯一承泄区。它对河套灌区灌溉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控制盐碱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蔺福宝说,如果乌梁素海得不到有效治理,水质持续恶化,不能排入黄河的话,那么巴彦淖尔市的农业、工业及社会发展都将受到致命打击。“就像人得了肠梗阻,只吃不拉,早晚会得大病的。”他说。
另外,乌梁素海的退水水质还直接影响包头市取水口饮用水安全,对整个黄河下游水资源安全也影响巨大。同时,它还是黄河宁蒙河段的一个天然水库,现有水域是确保黄河内蒙古段枯水期不断流的重要水源补给库,对于黄河中下游的水量调配发挥着积极作用。
乌梁素海污染问题还成为一些涉外环保组织炒作的话题。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党委副书记陆彬介绍,一些具有境外背景的环保组织持续关注、炒作乌梁素海污染问题,以报道污染为切入点渲染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举债治理压力大
治理规划落实难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保护乌梁素海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记者调研发现,乌梁素海区域环境治理整体效果有限,面临的环境问题依然严峻。
农业面源污染难控制。河套地区农业用水量占比在九成以上,农田排水的水质直接影响乌梁素海,总排干沟的氨氮、总磷等项目全年超标率均大于50%,各用水期间化学需氧量超标率均达100%。2014年巴彦淖尔市水资源公报显示,乌梁素海水质为五类,主要为有机污染,富营养化严重。
内源污染治理效果有待观察。乌梁素海实业公司副总经理杨兰栓介绍,去年开始实施网格水道工程,通过底泥疏浚、开挖水道系统移除内源污染物,优化湖区水动力条件,抑制芦苇和其他水生植物继续蔓延,减缓沼泽化进程。
有专家表示,由于乌梁素海长期接纳退水,历史欠账太多,加之湖泊生态补水困难。在入湖水量逐年减少,各类污染物持续输入的情况下,鉴于综合治理资金和治理技术的短缺现状,排污与多年累积污染负荷没有得到彻底治理,要达到改善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目标依然困难重重。
治理还贷压力大,规划落地难实现。巴彦淖尔市委托中国环境科学院等单位编制完成了《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后又根据国家发改委意见重新修订,一直等待批复。
河套水务集团公司总经理邬喜红介绍,目前实施的乌梁素海治理工程共8项,总投资约17.18亿元。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申报了世界银行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贷款,并在2012年发行了10亿元“河套水务债”。
“多渠道的融资模式解决了项目资金问题,使最迫切的污染治理项目得以上马,但同时也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邬喜红说,10年期债券利息约为5.9亿元,而水务企业利润微薄,下一步还本付息压力巨大。如果没有国家和各级政府投资助力,将面临难以维持的局面。
基层呼吁加大政策扶持
基层干部专家表示,按照当前的投资和工程进程,治理规划确定的到2020年乌梁素海达到地表水四类水体,向黄河退水达到三类水质的总体目标将难以实现。建议在国家层面给予政策倾斜扶持,以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的科学有序进行,避免出现治理成果毁于“半拉子工程”的不利局面。
一是建议国家层面加快批复《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把乌梁素海保护与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实施,并列入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发展规划。蔺福宝表示,抢救乌梁素海需要国家从巩固民族团结、保护母亲河和边境安全的角度给予重视和支持。
二是建议将乌梁素海列入国家重点河湖治理名录。争取更多的国家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以及国家关于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治理项目及资金,让乌梁素海享受国家对大江大湖治理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是建议将乌梁素海升级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巴彦淖尔市林业局副局长岳继雄表示,乌梁素海仅是自治区级湿地保护区,相关配套政策远达不到综合治理的要求。他建议,国家应加大对湿地保护恢复补助力度,加紧组织实施一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切实解决中西部地区开展湿地保护经费短缺的问题。记者 殷耀 邓华 李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