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经印度瓦拉纳西的恒河河段漂浮着垃圾。
本报记者 邹松摄
近年来,被誉为印度“母亲河”的恒河在国际舆论中一直是需要“被拯救”的对象,工业废水、生活垃圾、焚尸旧俗,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警示人们,治理恒河污染迫在眉睫。如今,令人颇感欣慰的是,印度的“母亲河”正努力从污染的泥沼中走出,印度政府相继展开的恒河治污计划正在加速,“拯救恒河”的经验或将成为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国际范本。
现状——
排污现象尚未得到遏制
15岁的拉吉克是印度圣城瓦拉纳西的一名船夫,和他的父辈一样,拉吉克以摆渡为生。
对于恒河水的受污染程度,拉吉克说,“我见过你说的恒河被污染的照片,那都是为提醒人们恒河被污染而特意挑出来的,不过,水流缓慢的小码头或是临河而设的小商铺下面,确实有很多垃圾,看起来太脏了。”
搭乘拉吉克的船顺流而下,河畔的千年古城瓦拉纳西显露出青灰与砖红两种颜色,倚河而建的座座神庙当中,几座几十米高的粉红色水塔格外醒目。据当地人介绍,这种水塔主要为处理生活污水而建,每天全城近百万人产生的污水都要经过这里的处理再流入恒河。
今年5月18日,庆祝选举获胜的印度总理莫迪来到瓦拉纳西,宣布启动新一轮“清洁恒河”行动。5个月过去了,恒河沿岸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瓦拉纳西是否有了变化?当地旅社老板瓦桑德拉说:“店铺受到更多的约束,生活垃圾专人负责清理,谁要是敢再向河里随意倾倒垃圾,每天都会被巡逻的警察惩罚的。”
“恒河没有你想象中那么脏,却也并不如你看到的那么干净”,K·卡普尔是印度公益组织“拯救恒河”的一员,他对记者说:“看似干净的恒河水,某些河段大肠杆菌实际上超标数千倍。另外,恒河上游不少工业城市的废水排放还没得到有效控制,水中的砷、镉、汞等重金属物质都不同程度超标。”
在“拯救恒河”组织看来,1986年拉吉夫·甘地政府展开的“恒河行动计划”花费上亿美元,但收效甚微,面对工业化进程日益加速以及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恒河污染程度在该计划施行20年后甚至变得更加严重。K·卡普尔介绍,“恒河行动计划”的初期目标是在恒河沿线建设25座污水处理厂,实现每天处理污水10亿升,但实际情况是,在这些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升至50亿升的情况下,仍难应付每天超过120亿升的污水。
世界自然基金会是“拯救恒河”组织的资助方之一,该基金会认为长达20年的“恒河行动计划”效果之所以不明显,有资金缺乏、硬件设施不到位等因素,但更重要在于印度各级政府配合不力、没有建立水体综合治理计划以及缺少必要的科研力量。
2009年辛格政府上台以来,印度已从世界银行得到超过10亿美元贷款,治污配套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恒河沿岸污染企业违规排污的现象仍屡有发生。今年10月8日,印度水资源部长乌马·巴尔蒂宣布更为严厉的“禁排措施”:明年3月31日之前,恒河沿线所有工厂必须配备废水循环利用系统,否则工厂关门。
目标——
3年内让河水变得干净
世界银行的水利专家康诺斯指出,恒河治污不能仅关注“废水”,沿岸人群对待恒河的方式同样值得关注。记者在接近恒河源头、有“世界瑜伽之都”美称的瑞诗凯诗看到,这里的恒河水已与“清澈”二字无缘,全世界的瑜伽信徒汇聚到这座只有几公里长的沿江小镇,当地民众抱怨这些外国人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太多垃圾。
从提出恒河污染治理至今已近30年,印度政府已逐步意识到,完成这一系统工程需要更强的执行力、更科学的规划以及更广泛的合作。
近期出台的一份恒河研究报告指出,全长超过2500公里的恒河有相当强的自净能力,这有赖于喜马拉雅山麓丰沛的水源。但近300年间,恒河中上游的原生植被遭到人为破坏,英国统治时期砍伐了该流域大量的胡桃和橡树,并代之以经济价值更高的松科植物。而在恒河沿岸复栽原生树种有助于水土保持,令恒河保持较高水位从而能够冲刷污染物,目前印度水资源部已将该项目列入恒河治理计划。
从流域治理来看,恒河所辖的亚穆纳河、拉姆根加河、戈默蒂河与卡克拉河等主要支流都存在不同程度污染,这些河流经过之处正是印度人口最为密集的北方邦、比哈尔邦、新德里首都区等,直接关系到近5亿印度人的生活。
为了解恒河流域的污染现状以及成因,挪威、美国等国科学家已组成联合考察团于今年8月展开对恒河污染的调查,试图从工业生产、社会风俗、自然条件等多个方面入手找到根治恒河污染的方法。
对于恒河治污的时间表,莫迪政府负责“清洁恒河”计划的乌马·巴尔蒂表示:3年内恒河水有望变干净。对此,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贾德拉·帕乔里表示,公众参与对恒河治污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民众以及各类公益组织应该积极参与到“清洁恒河”计划中,对政府治污资金的利用、计划执行进度以及效果考评等各方面起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印度民众、特别是恒河流域的民众也应该意识到,恒河污染与他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不能以污染恒河为代价,提高卫生意识对清洁恒河同样重要。
(本报新德里10月23日电)